本周开始学习阳明先生《答欧阳崇一书》,早晨听读原文,听博仁老师的点评责善,开启美好丰盛的一周。
本文是阳明先生弟子欧阳崇一在致良知为学上遇到困惑,写信请教老师,阳明先生给予的详细回答。也为我们致良知学习指明方向,阳明先生就如何在见闻学识上用功,如何在心上体悟天理良知,如何在事上让心回归本体,如何人际关系中体察诚信,这四个问题给我们很明确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弟子询问先生良知不因见闻而有,然而学者的良知,未尝不是因为见闻受到启发。拘泥于见闻不对,但见闻也属于良知的发用。那如何在见闻学识上用功?
先生说良知并不来自于见闻,但见闻莫不是良知的发用,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见闻,但也离不开见闻。学问功夫要抓住根本,如果专门把致良知当作学问的根本,那么多闻多见都无不是致良知的功夫。见闻和良知也是一体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随时觉察。
第二个问题弟子问心的天体即天理,用功之时,只是恢复心的本体,并不是以私意去思索,如果是就是自私用智。那如何在心体上思索悟天理呢?
先生说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都是自私用智,就无从感受良知。良知就是天理,思是良知的发用,如果思出于良知,所思的内容就是天理,会简易明了。要懂得从良知上去体察认知,自然会分辨出对错,正邪,怎么会出现认贼作子的情况呢。
第三个问题弟子问为学做事,有时为形势所迫,不能顾忌精力;有时受困于精力不足,又哪里能顾忌事势呢?如何在事上让心回归本体呢?
先生说君子做学问,一辈子就是集义,义就是宜。能够致良知,那么心就回归它本应的状态了。集义也就是致良知,君子应对种种事情变化,能够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做学问的功夫就在诚,之所以会觉得被形势所迫或是精力不足,都是在致良知上心还欠诚。
第四个问题弟子问先生在人情中做到不逆诈,不臆不信,而又能先知先觉,是不是良知到了莹彻的程度才可以?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体察诚信良知呢?
先生说崇一体察到只有良知到了莹彻才可以不逆诈,不臆不信,先知先觉,说明已经明白孔子的“不逆不臆而先觉”的主旨了。良知在人的心中,君子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不担忧别人会欺骗自己,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就行;不担忧别人对自己不诚信,永远真诚相信自己的良知就行。不欺骗自己,良知就能无所伪而诚,诚则明;能自信良知,良知就能无所惑而明,明则诚。明与诚相生共进,良知就能常觉常照。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感悟最深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有圆满具足融通的本心,不需向外求,只需时时在心上用功 ,见闻见识、所思所想都是在致良知的路上 ,不论做事还是与人交往我们都能保持至真至纯的内心,依良知而行 在,就会在喜悦自在中,过好每一个当下,处理好每一件事 ,让自己成为光 照亮遇见的每一个人。
感恩致良知平台,感恩所有的遇见,都是为了照见本自具足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