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在接触知识付费行业时看报告查资料时做的学习笔记,主要参考资料艾瑞咨询等发布的行业报告
定义
知识付费是用户出于焦虑或明确的目的而消费的在线化碎片式知识服务
*此处为知识付费的狭义定义,不包括广义上的在线教育
知识付费在文化娱乐消费板块中属于线上、且有明确目的,但其目的性和系统性一般弱于在线教育。
背景
知识付费兴起于以下三个利好的背景之下
- 国民消费结构变化,发展性消费比重上涨
- 知识版权意识日增,知识性内容消费观念产生变化
- 在线付费习惯充分养成
起源
知识付费其本质与传统出版业一脉相承,形式上有更多拓展
- 继承
-
产业角色相似,可以一一对应
- 作者 -> 自媒体等内容生产者(吴晓波、张德芬及其团队)
- 出版社 -> 知识付费平台方(得到、喜马拉雅等)
- 出版流程 -> ip孵化
- 书店 -> 知识付费渠道方(十点读书等)
-
产业产物相似
- 知识付费和出版的产物都会可以规模化出售,获得长尾收益
-
产业角色相似,可以一一对应
- 拓展
- 相对于传统出版业,知识付费产物形式上更加多元化,互动性更强。知识产品有视频、图文、音频、直播等更多形式,增加了服务性质;
- 产物体量更轻,知识付费产物多为移动端数字化课程,体量轻,碎片化和即时性更强(同时系统性和进阶性相比于传统出版物会更弱);
- 产业链更短,没有实体书库存压力,互联网的内容交付更快;
需求分析
驱动力:人们为什么会进行知识付费?
- 阶级焦虑,在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知识的焦虑(很好地解释了“买过即看过”“这么好的教程进我收藏夹里吃灰吧”这些用户进行消费但实际却不付出行动去学习的迷惑性为,是因为人们在进行知识消费或者收集教程时更多的是为了缓解知识不足、技能不足的焦虑)这种出发点的人付费行为成本低,但是持续激活比较困难,后期复购和持续转化难度较高
- 获得明确知识技能,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想要获得某方面技能,这种出发点的人一般对于内容专业度和系统进阶性会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提供优质且在横向或纵向上有更多课程,这种人会有较高的复购率
- 打发碎片化时间,这种出发点的人倾向于选择音频和娱乐性质的内容,不会过多做内容遴选,倾向于选择单一平台,但粘度不高,容易迁移到其他平台
付费逻辑:人们为什么愿意付费?
- 信息不对等,付费内容稀缺性
- 通过付费更快的筛选出更专业的内容
- 获得除内容之外的服务
(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网络免费资源一大把,人们还是愿意花一定的价格去购买课程,是为了更快获得焦虑缓解,也是相信ip的专业度,也可能是花钱买督学、答疑等服务)
产业环节
由以上知识付费产业图谱可以看出,产业中主要有三个角色
- 内容方:定期产出特定知识领域的知识服务内容,一般有自媒体、实现转型的传统媒体等,其产销流程一般为: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推广、内容变现
- 平台方:进行内容包装和分发的平台,主流平台包括音频类平台、社交类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垂直咨询平台和独立知识付费平台,典型代表有得到、知识星球、知乎、喜马拉雅等
- 消费者:消费者在平台或者其他社交渠道上接触到知识付费产品,并进行付费、接受服务、传播等行为
知识付费领域发展成熟的今天,角色分工更加细化,产生了专业做ip孵化/运营、技术解决方案、渠道方流量主等细分角色。
为了实现内容和流量更加精准和大规模的匹配,实现知识商品尽可能的规模化收益,在内容分发上产生了内容分销这一模式。在内容分销的平台上(如小鹅通),各种类型的内容生产方提供内容进入内容池,通过用户画像匹配、销量质量评估的方式匹配到流量池中合适的流量主,进行更加专业、精准,同时规模更大的内容分发。
内容形态
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知识产物+服务,其知识产物的互动多元性和服务附加值正是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区别于传统出版业和教育行业的优点。
常见的知识产物形式有:
- 视频
- 音频
- 直播
- 图文等
根据小鹅通内容分销报告显示,音频类和视频类最受青睐的内容形式。音频类最不受场景限制,充分填充碎片化时间,视频类视听表现力充分,为特别场景下获取知识最好的形式。
一般知识付费的服务包括督学、答疑、测评、学习路径规划等。
商业模式
传统内容平台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收入,但对于知识付费平台,付费门槛使得用户对于广告干扰的容忍度很低,所以广告收入不适用于知识付费平台;
知识付费平台同时存在获客成本高,转化路径长等劣势,如果要实现可持续盈利,核心是付费用户的复购率。其中建立私域流量,横向纵向拓展可消费的知识内容,缩小转化路径是关键。
市场趋势
- 更多自媒体和个人声场这涌入,头部相对固定,市场角色精细化
- 单个用户可争夺时长和课程定价趋于稳定
- ip效应减弱,服务占比增加
- 和在线教育相互结合,呈现弱在线教育特点,成为在线教育的入口或辅助
- 市场下沉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