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挺无聊,随手翻翻微信,点进去几则关于男女关系的视频号,确实热闹。
男性慷慨陈词,女性逐条拆解,先生据理力争,女士以退为进,一条条看下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叫是"南喳女哩,你来我往,鸡蛋相生,熙熙攘攘"。
男女关系一直是人们比较敏感的话题,但能拿到台面上针尖对麦芒的讨论,还要得益于自媒体的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无论在文化熏陶还是社会生活上,对女性行为都有着看的见和看不见的规范,或者说是规劝。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知识的提升,社会活动参与角色的多样化,引发和迫使女性对社会地位的重定义需求,而男性对于女性的认知,并没有做出及时调整,大部分还停留在性别差异的基本面上去看待男女关系问题。
我们常在夫妻吵架时听到妻子这句话"作为男人你应该怎样怎样",而丈夫嘴上或许不说,实则心理是"作为女人你为什么不那样",为了给自己佐证,女性通常会列举一大批自己心目中合格的男性,以期丈夫能自行做出对比,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动机很明确,初衷未必是坏的,但这就是一个炸弹,打击不够精准,伤了男人自尊心,也降低了自己在男人心目中的份量。在大部分男性的惯性认知里,夫妻双方作为家庭的成员,分工是比较明确的,男性主外,女性主内,男性负责向外开拓,女性负责对内管理,即便自己能力有限,女性也应该在完成自己的份内职责的前提下,尽量帮助自己克服开拓时的困难,这个观念在双方情感稳定的前提下,女性是认同的。有区别的是,男性认为天经地义,女性则认为是可以选择的,她可以认同,也可以说不。
当代社会的各种概念输出,导致女性对婚姻的信任感产生动摇,陷入迷茫的状态,依据所接受的观点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他们会对普适的女性价值观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社会活动中,女性要求社会权益的提高,实质上是诉求社会对于自身灵性和才华的认同,也就是在看待自己时,第一个概念不是"呵,女人",所以我们知道为什么女人会经常说"呵,男人"了。
这些表现,在男性视觉里是司空见惯的,大部分男人没有兴致去思考这些对于自己并不明显重要的问题,于是争论便时常发生,比如生育,比如家务,比如不离不弃。
在大部分情况下,女性只凭直觉去回击这种偏见,却并不知道自己在争取什么,而知道自己要争取什么和需要付出什么的女性不多,知道自己能够争取什么并且怎么去争取的更是少之又少,通常的争论不安置一个参照前提是不会有结果的。基于这些我更愿意将当下女性心理状态视作"群体意识叛逆期",社会女性群体意识在成长过程中,急于摆脱成见的束缚,聚焦于观点的陈述和行为的对抗,而自身暂未形成对自身职责的合理定位和相关系统陈述,其表现在有成见的男性视觉里就是"只要求权利,不履行义务"。
女性们直接对抗的是男性,这和孩子的叛逆期对抗家长在发展层面是可以进行类比的,在家长的角度,孩子自主意识逐步形成,与家长观念产生冲突,家长们依赖的是经验,直接告诉孩子要怎样怎样,对一个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基本上是行不通的,而已经拥有一定自主权的孩子,在向家长表达观点时,家长要么想不通,要么不想。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双方都有判断和修正的动机和能力,两性关系在成长阶段没有亲子关系牢固,社会约束力也相对较差,两性群体意识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会出现相当长时间的冲突,其表现就是离婚率逐年升高。
女性群体的自我定位与"被定位",是一个牵涉面相当广的题目,也不是今天的主题。
相信随着女性更多面的展示自己风采和天赋,男性会逐渐发现并抛弃自己的偏见,女性更清晰认识和阐述自己的"平等",真正应证那句"女人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