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进步,离不开学习。学习根本上是自己的事,和他人无涉,自己努力钻研是必须的和最要紧的;可是如果有个老师来示范指点,学习就可以更迅速高效,从师一日可以抵得上自学十日。所以从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老师,所谓“天地君亲师”,很注重寻得好老师,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虽负箧曳屣不敢辞其苦。流风而下,今天人们为了上个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挤破脑袋,其实基本理据也还在这里。
一段学习可以分成三个要素,即动机、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容易看出,老师只作用于学习活动这中间一段,动机和效果这两头老师都是基本不太起作用的。就中间这一段,教师起的作用也并非主宰性的,而只是示范和指导,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属于外部条件,内在实质学习还是在学生自己。由此看,再好的老师也不是万能的。这个其实并不难理解。孔门三千弟子,贤者不过七十二个,也不是个个都贤。佛陀四十九年传法,其常随众比丘僧团一千二百五十人,果位各自不同,可也绝非个个成佛。孔子和佛陀,算是天下最好的老师里头的了,可也不能如愿使学生个个精进。孔子既老,慨叹“吾道穷矣”,佛陀将死,说自己四十九年说法,实在未曾说一字,这些话里,要说没有一点对学生的失望在里头,恐怕也不可信。
老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是一段路上的同路人,并不可能为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这个道理很显然。但这个道理被两个因素搞得含糊起来。一个是很多优秀的老师总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更有力地促进其发展,所以要求自己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在业务和道德上都力求完美。第二个是社会舆论乐得给老师戴高帽,压重担,以减轻学生自己、家长和社会相关各方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这两个因素相呼应,以至很多人头脑都发昏起来,只要仔细看看各种针对教师的规章制度,就很容易看出这种发昏病实在已经到了后期重症了。
一边是教师这边期待和责任的畸重,一边是其他各方,包括家庭、社会尤其是学生自身这边责任的畸轻,教育的天平已经完全失去平衡。这种不理想的局面人人都能看得到,但未必人人都能看清其原因。更有甚者,因为之前把更多的教育责任加在老师身上,对目前教育问题,顺水推舟更责之老师,以为给老师几鞭子,让这个疲马跑起来,教育这个车子就能顺顺当当走起来了。这种错误想法完全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当前问题症结,反倒形成恶性循环,使问题更难以解决,矛盾更加突出和严重。
因此,优秀人才不愿当老师,在岗老师不堪重负,只有敷衍塞责以求自保而已。因此,社会对教育对老师的期望和要求面临更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和社会两方面都急切地发出了同样的疑问:老师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