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结合我的一些经验,对如何学习一门外语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思考。
一、入门级的外语是不是一定要刻意留出大块的时间来学?
这个问题笑来老师说过,这里我结合这个“语言学习”问题再说一次吧。本质上,所谓“碎片化”,“碎”的是时间,而不是知识。理论上来说,任何学科都有可能通过利用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逐渐积累一个个知识点,等到知识点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整合出体系。
但事实上,能够顺利地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的学科应当具备一个特点——对逻辑、思辨和计算的要求不高。
这里所谓“知识点”,就是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最基本的,不可分的单位。在一些重视概念的学科中,“知识点”就是指概念。而在学习语言时,知识点除了指概念,还有单词的发音、拼写这样的知识单位。一门学科的逻辑性、思辨性越强,学习单个“知识点”所需要的“最小碎片时间”就越大。原因很简单:“知识点”既然是最小的,不可分的知识单位,那么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就必须一气呵成,而思考总是要花时间的。逻辑性、思辨性强的学科(比如数学),可能单个知识点都需要大量的思考和计算才能理解。因此,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在等公交车时算数学题,却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背单词。
以使用为目的语言就具备这个特点——从入门到入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对逻辑和思辨不说没有要求,但绝对是“相当不重要”的。抛开单词不论,就连大部分入门的语法都是可以细分成几乎没有逻辑思辨要求的知识点的。这些知识点只要记住了就能发挥作用,而且有些情况下不依照体系去记忆甚至更好。
因为体系记忆的目的之一是减少记忆量,但是一上来就引入体系,给初学者造成的混乱和适应的过程事实上抵消了一部分“减少记忆量”的功效。
以德语为例,德语的形容词变形如果要一口气全部记下来,即使经过总结提炼,初学者也很容易弄混,因为相似点很多,而如果分拆成在不同冠词之后的情况,每种冠词之后又继续分为单数、复数、阴性、中性和阳性,而后再各个击破,虽然看上去花的时间更长,但实际上效率并不低。
语法课堂上常用的体系化教学,其实是在初学者对单个知识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告知其整个体系,初学者因此不得不在不熟悉个别知识点的情况下,先熟悉整体。因此,课堂上的初学者,虽然因为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新的知识点迅速入门,但他们仍然必须在课后投入大量的时间,自行学习并熟悉单个知识点,才能让体系发挥作用。而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并熟悉单个语法知识,熟悉一个之后再去学下一个,最终在熟练的单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快速形成知识体系,其实只是把“告知体系”和“熟悉单个知识点”的顺序调换过来而已,效率上并不会降低。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同样是吃一盘肉,体系化学习语法,相当于把一盘肥肉和瘦肉分成两堆再吃,而碎片化的单独击破语法点,则像是把一盘肉都切成肉末再吃。我们一下子先吃完肥肉再吃瘦肉可能会反胃,虽然一口气吃得多,但吃完了要缓一缓;但一次吃一点肉末,咽下去就消化得差不多了。
退一步讲,体系化的语法学习,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并非完全不能用——很多语法书为了便于理解,把复杂的语法简化为一个个表格,这些表格就很适合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二、听力不好怎么练?
首先要掌握发音规则。因为听和说是一体的,不能看着书面文字读出来的东西,基本上也听不懂。至于发音,有些语言有单独的注音系统,有些语言怎么写就怎么读,但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如上所述,都是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搞定的。
这里换个方式把上面说一句话的再说一次,因为它关系到下一步:
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发音规则,能够做到“看到的东西读出来”(不管读的是否标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你的听力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是“解决了”。
因为你接下来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找到一段听力材料,然后单曲循环。
其实这也就是在“用”发音知识。
说得详细一点,这个办法的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找到一段听力材料,长度在1到5分钟。
注意,是一段,只要一段。不要多,千万不要多,多了效果会打折扣。也不要太长,太长了不容易建立对语音的机械记忆。至于这段材料是慢速的还是常速的,在这个阶段不是很重要,因为即使你现在听慢速,熟练到了一定程度过渡到常速也只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天不会塌下来,对初学者而言,慢速还可以减轻跟读(用来模仿发音)的负担。如果有人坚持“一上来就玩真的”,用常速也很不错。
第二,每天用刷牙、洗脸、上下楼、散步等“什么其他事情都干不了”的时间单曲循环这个音频。
是的,不要专门花时间,专门的时间对这个方法来说太浪费。此外,我们只要单曲循环就好,听不听得懂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反复听。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一直听到耳朵不想再听这门外语,或者不能再听耳机为止(当然保护听力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抽一点时间出来,把这个音频的生词查出来记住,再读上个一两次。
这是当然的,我们听不懂就算了,要是再不把听过的生词查出来,把文义疏通一下,那就真的是白费功夫了。
第四,当你听这段音频达到一定次数(比如十次),或者“这辈子再也不想听这段音频”了,换一个,然后重复第一步。
在以上四步的过程中,除了“听不听得懂”,还有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如下:
第一,我们是否走神了。
走神什么的,让它去好了,刷牙的时候该漱口就漱口,散步的时候该看风景看风景,本来我就听不懂,让我集中精力听就是一种折磨,能拿你当背景音就很对得起你了,要求不要太过分。
第二,我们是否一口气听完了整个音频。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有空就戴上耳机,有心情就戴上耳机。然后,如果你有事要做了,或者太吵听不到耳机的声音了,关掉或者暂停就是了,下次有机会咱们再来。
第三,我们听完了是否记得音频的内容。
这个就不解释了吧。就算别人用中文跟我聊天我都不一定记得人家说了什么,何况还是用外语。
然后,过个三五个月,我们就会发现,不管音频里的单词我们听不听得懂,这个音频都“语速太慢了”。这个时候,对于一般的外语使用者而言,“听写句子”根本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词汇量——我们只是为了“听懂”,不是为了上课做笔记或者是当速记员。当然,如果有人有听写的需求,这个时候再去练也会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