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岁时,每当过了腊月初八,我就开始扳指算数盼过年。
那时,扳指算数盼过年,口中常常念叨着一首童谣: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的父母与左邻右舍基本上按照童谣步的骤准备过大年的。
虽然盼过年,但我最怕二十四打扫屋子了。父母要把窑洞里的所有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然后,母亲头上绑着毛巾,穿上旧衣服把窑洞上的灰尘清扫一遍,父亲在墙上裱上报纸。等屋子焕然一新了,我们兄弟姐妹把院子里的东西全部搬进来,常常要大半天时间才能干完,中午饭是吃不上的,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吃到一天中的第二顿饭,也是晚饭,我常常饿得肚子咕咕直叫。
腊月二十八,父母开始蒸馍、煮肉、炸油条。爱吃肉的我这几天特别高兴,肚子像永远填不饱似的,总是不停的吃。也许因为年少运动量大消耗快,所以现在常听人说,等你有一天吃不动了,你就老了。
除夕那天,我和姐姐贴窗花,哥哥和弟弟贴春联,然后在每个门口放上一根“棍子”,听妈妈说这些能给家里带来好运,驱走邪恶。晚上,我早早爬在炕炕墙上(锅台与土炕链接的小墙),看着妈妈煮饺子。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坐在热炕上,吃着瓜籽、糖块、花生、核桃、柿饼,看着黑白电视的春节晚会。终于熬到发压岁钱的时候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父亲给我的一元钱,装进新衣服的口袋里,那种土炕上的除夕温暖与全家幸福永远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初一早上的鞭炮声,是乡村新年最响亮的见证。吃完饺子,穿上新衣服,第一件乐趣事就是到十几户人家的大门口拣没有响过的麦秆炮儿,村里零零星星的“叭、叭”声,是最先拣到麦秆炮儿的小伙伴们最开心的炮火。再说,身上的新衣服,是妈妈用两块花布做的棉袄和棉裤,姐姐纳的千层底棉鞋。唯独这一天,才能见到村里喜气洋洋的老老少少,才能很开心地与小伙伴们一块儿踢石子、玩游戏……
现在,不再扳指算数盼过年。因为,每天都能穿新衣,却没有儿时过年新衣的温馨;每天都能吃上肉,却吃不出儿时过年饭菜的香意。如今的好日子与儿时过年的区别就在与缺少传统文化的仪式感。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