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步紫阳古街
古老了,也就更有震撼力了,它是用时间的跨度书写着它的生命力。一触目紫阳古街,我便屏住了呼吸,放慢了脚步,生怕我的步履惊扰了古街的那份恬静和安逸。
斑驳的宅墙,狭长的街道,光滑的石板路,古老的店匾,这些常常是在电影、电视里或者是老照片上见过的镜头,现在它抖着一身苍桑真真切切地展现在面前。身临其境,以为时光倒流,让我有种步入了时光隧道的感觉。
我对小秋说,怎么不事先介绍一下,让我心里有个准备。这样见古街,太突然了。小秋笑咪咪对我说,就是要给你个措手不及,谁让你总是说徽南古镇如何如何的好,让你看看咱临海才是江南古镇的翘楚呢!
长长的光滑的石板路,走上去脚有些打滑。古街仍然定格在过去的时代。长街旧楼,店铺林立,当年的酱园酒坊、药铺茶馆、南北百货,依稀还标着老店号和招牌。店铺依然开张营业,虽然叫卖着现代的货物,但是在老字号的下面,仿佛能嗅到古香的诱人,看到古色的影子。放慢的脚步,是对古街虔诚的尊重,在每一个铺号前行一次暂短的注目礼,仿佛能找到古人逛街的感觉。
紫阳街因紫阳真人而得名,紫阳真人即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张伯端为南宋台州人,他融汇佛道,博采众长,成道教宗师。清雍正皇帝因得梦而在临海珞璎巷和大石百步敕建两处紫阳道观,并亲赐碑文。
古街最为抢眼的是那每隔百步就出现的风火墙。据说在北宋前原是隔墙,当时因商业与手工业蓬勃发展,为便于设店开铺,宋时给以拆除,却带来了火灾隐患。到了清代,修建了九堵风火墙。风火墙足有近四层楼那么高,漂亮的拱门,厚实的墙壁,实属海内罕见。说实话,不到临海真是无法领略风火墙的雄姿呢!修建风火墙来防火确实是我们老祖宗的伟大的发明,让我们不由佩服祖先的聪明智慧。在古时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比如安徽南部,就是通过独特的建筑来达到预防火灾的目的,马头墙就是建筑艺术的杰作。
紫阳街就象古城的主动脉,它向四面伸展,形成数不清的小巷曲弄,走在古老狭窄的石板路,让人想像得出过去“一副挑柴担,挤翻两边馄饨摊”的景况。曲巷幽幽,履音脆响。走在一处叫九曲巷的地方,果真幽静而曲曲弯弯,“每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一个拐弯,又是一条小巷。记不清有多少个弯了,我在遐想,如果在一个春雨的时节,撑一把伞,走在这曲巷,会不会遇上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呢?窄窄的曲巷,拉近人们的距离,创造着无限的诗意,当年的戴望舒是不是走的就是这样的雨巷?
古街行人稀少,清清冷冷的,我和小秋只影行单。巷口处传来白酒酿啊……川豆芽呀……吃麦虾啰……叫卖声,我对小秋说,我想尝尝本地的特色食物。小秋说,好吧,吃麦虾吧。
麦虾,有麦有虾吗?是什么味道的食物呢?名字叫得十分诱人口水呢!小秋带我在我一个店面坐下。两碗麦虾端到面前。呀!好是诱人,红红绿绿白白,涨满在大大的碗里,香气扑鼻。我禁不住吸溜了一口,味道美极了!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麦虾其实就是面做的呀!只是形状象虾而已,就象我们北方常吃的面疙瘩汤。做疙瘩汤那还是我最为拿手的手艺呢?但是面疙瘩汤与麦虾相比,味道和口感都不如。麦虾有韧劲,口感好,面疙瘩经常会有死面团,口感差;麦虾汤清水阔,而面疙瘩汤稠稀不匀;麦虾有看相和美感,有诱惑力,而面疙瘩汤属于应急快餐,形凝色重,观之不雅。同是同质食物,北方与南方就有了区别。北方人讲究实用,所以填饱肚子就行,重实用性;南方人讲究艺术,不仅要填饱肚子,而且还要好看好味道。其实麦虾做起来比疙瘩汤复杂。要先是将麦粉搅拌成粉浆,以筷子插入其中不倒为准,然后再注入少量的水“养浆”。等到青菜、萝卜、西红柿之类加水烧开后,再用刀将粉浆顺着盛器沿口一刀一刀地“刮”下锅。入锅后的粉浆其状如虾,故称“麦虾”。麦虾过去是临海穷苦人家的主食,现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麦虾也跟着升级了,一改配料为香菇、笋丝、牛(猪)肉丝、鲜虾、蛏、蛤蜊、甚至鲍鱼等上乘山海珍品,主料麦虾不变,这样的“麦虾”鲜美醇厚,撩人胃口,既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和营养观,又满足传统怀旧的心理需求。近几年,“正宗临海麦虾店”的牌子在宁波、杭州、上海、金华等地随处可见。真可谓“临海麦虾,风靡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