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曾经是我的噩梦。当初每当我做不出题目的时候,就会想:肯定是出错题了。可惜,随后老师和学霸们会很快打破我的幻想。
走上社会后也遇到过不少难题,我一般又会阿Q地想:这道题无解吧?就像昨天的困惑:为什么沟通这么难?想去爱人往往会被别人的刺扎得退后三尺?难道除了隐忍和等待就无解了?
嘿嘿,很高兴地告诉你,我把题解出来了!体育老师说得对:读题!读题!读题!读题太重要了。
你看啊:为什么有些人“我”就是无法沟通?因为“我”在要求和每个人都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我”在要求和每个人都在同一个状态;因为“我”在要求和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追求。
昨天的作文题目是“倾听和表达”,而本来我是想用“表达和倾听”的。因为我当时真心觉得表达更重要。如果你都不容许“我”表达,那就意味着不尊重“我”,那“我”还怎么和你沟通?没有“我”的表达就不会有没有互相的能量流动,就不是亲密关系。
……“我”是太阳么?如果是太阳,那也应该给别人带来温暖,而不是要求别人绕着“我”转……这么一想,汗都下来了!
……“我”太多了!把“我”摆得太靠前了!这就是问题。这也是答案。
妹妹的婆婆来自农村。妹妹说:“她来了,家里的家务她全包了,她还说自己在家什么也没干,我们上班太辛苦了。别看她没有文化,很有素质的。”是这样的。我要贴面膜,悄悄地问妹妹:“不会吓到你婆婆吧?”老太太耳朵真好,马上笑着用桐城话说:“没关系的,没关系的,你就在这贴好了。”看我躺在沙发上一边贴一边玩手机,又马上我送来个靠垫好让我舒服点。……素质和文化程度没有正相关,只看你为别人考虑的是多是少。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在家里自然有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和沟通也没有正相关。
所以,我要修正对亲密关系的描述:有的亲密关系来自良好的沟通,有的只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善意关怀就可以了。就像朋友说的,“沟通不能决一切。有天生的忧郁,感化不了,一母九子,性格使然,就是由基因决定。”其实不必感化。如果要求“感化”,那还是在要求按照“我”的标准来。如果真的对这个关系在意,应该表达的是“我”的在意,用她能理解的语言表达“我”的爱……用她能理解的语言而不是按“我”的期待去表达爱。
把“我”放在后面,把“倾听”放在前面,倾听她的需要,倾听他的表达……如果在在一段关系里你对对方的表现不满意,你期待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为什么不先去做那样一个人呢?太阳从来只用自己的温度让别人敞开胸怀。
看,我就这样给自己上了一堂心理课。
但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为什么我知道了所有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说得好不代表能做得好啊!
实践出真知。在生活中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