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在朋友圈抱怨,在商场门口,连找四辆小黄车,一辆被上私锁三辆车牌被刮花,最后找到一辆是人家刚停下的。
我所居住的上海郊区小镇,小黄车引入已有半年多。从最初的喜不自胜到最后的爱不起来,实在是个中滋味在心头。
第一天尝试共享单车,选用了小黄车ofo而不是摩拜,是因为在家门口就只见小黄车,就这么简单。而且那一次,就遭遇了输入车牌开锁,却没法骑的尴尬,仔细一看,居然被上了私锁!心头咯噔一下,但还是自我宽慰,这只是个例吧。
此后陆陆续续地用小黄车,却越来越累觉不爱。小黄车车牌被划花越来越严重,私锁占比也不小,加上不同程度的被毁坏,有一阵子,粗粗估算了一下,在镇中心地带停着的小黄车,能够使用的比例不到20%。相反的,摩拜却毁坏率没那么高,终于有一天我注销了小黄车,改用了摩拜,因为实在操不起那份心。
老同学抱怨之余,忿忿地质疑,是国人素质太差,还是同业竞争?
立马有同学回复,定然是国民素质问题!
而我所想的是,国民素质差是一个因素,而管理漏洞却是导致小黄车管理失控的根本原因。
这是有据可循的:
小黄车的用车步骤是,在APP(后来在支付宝内的共享单车里就可以使用)中点开我要用车,会弹出窗口,输入车牌号,系统会跳出该车密码,扭动密码锁至密码号,按车锁弹开,即可骑行。
这里很大的一个bug就是,车牌。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方法,而且制作的车牌保护措施极差,很多想独自占用单车的用户,就使用涂抹车牌号的方式,令其他人无法再来开启使用这辆单车,共享单车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独用专车。
而摩拜的用车步骤里,是没有车牌这一说的。车尾、车把等多处都标识了二维码,客户打开APP(现在在微信小程序中就能打开),用扫码就能开锁。便捷,而且没有了车牌,也就少单车被私心者独自占用的可能。
此后又见,在芯片行业的同学亦在评论中留言,ofo首批车没有安装用于管控使用及损耗的定位系统,因此管理上出现严重漏洞,如今正在加紧改建,很快会改进。
看来,这又印证了我的判断。
是的,我们一直谈提升国民素质,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国民素质的提升当然通过普及性的教育、日常的宣传、社会环境的改善、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等来逐步达成,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法律的健全和人治的同步。也就是说,在社会大环境下,法治和人治的同步进行,这无论在任何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还是落后的社会环境里,都是通行。
前不久,出差杭城,一次过马路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
车水马龙的马路上,一段横跨马路的斑马线,但因为不是十字路口,我习惯性地站在马路一侧,等待车流减少的空档,再穿马路。
被手机绑架的人,习惯性地在这间隙,瞄了几眼手机,忽然只听身后有人催促:”哎,那人,过不过马路,赶快,车都等你呢!“
一扭头,看见一位警察叔叔,一脸严肃,朝我吼着。再回头,看马路上,只见横道线两边来往的车辆都停着,仿佛红灯已闪起。我连忙吐着舌头,快步穿过马路。那一瞬,有点晃神,这是杭州?怎么像是在国外?之前的记忆里,掠过了曾经去的澳门、日本……
未几,与杭州的友人聊起这个小插曲,他一脸自豪地说,这就是G20后的杭州呀,如今在杭州,车都要等行人,不遵守的,都要按违章罚款一百!这方面已经很见成效了,你看,还是要靠法治。
是的,人是这世界上最高等的动物,因此也是思维最复杂的动物,所有的行动及思维都会因为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而随时改变,要达到标准划一,那么就势必要有对应的严密的管理制度。
记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加坡的经济飞速发展,更因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而为世人瞩目,其中最为人赞叹的就是新加坡的城市卫生和交通。当报章不断深度挖掘如此有序的城市治理是如何达成的时,答案令世人震惊:新加坡有严格的鞭刑制度,违反者除了高额的罚款,还会被处以不同等级鞭刑。敢问,谁那么皮糙肉厚,和自己的血肉之躯过不去?真有敢为天下先者,果然被打得哭爹喊娘,杀一儆百后,管理也就变得轻松了!
反观小黄车,管理系统本身漏洞很大,加之车牌设计又是如此缺乏防范意识,不出问题才是怪事!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像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罪行,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
相形之下,小黄车的设计漏洞,何尝不是让人有机可乘,竞相模仿?
好在,一方面小黄车的芯片系统正在改善,另一方面相关监管制度亦在草拟中,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值得推广复制的理念,有效管理,让共享能真正成为共享的大众服务,实现共享社会的美好,这应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旗帜!
365天百字文 #20170515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