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饮料公司通过卖饮料赚钱、快递公司通过送快递赚钱、网络公司通过点击率赚钱…那实验室是通过什么赚钱的呢?
1.
在顶尖的研究型大学里,学校发出的工资是极少的,比如在哈佛、哥大的医学院,100%都需由个人课题经费支付。于是这里的大学教授们更像是一个个Entrepreneur/企业家,除了完成占比逐渐降低的教学任务外,制定预算、筹款并进而搭建团队、使用经费进行学术研究往往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工作。(《科普:在美国如何申请科研经费》)在医学领域,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是funding的主要来源。
正如员工通过绩效考核取得晋升一样,学术圈也有一套自己的晋升制度。美国大学的教授主要分为三种---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一般情况下,要在获取博士学位、做过若干年的博士后研究后,才有望被聘为助理教授。担任助理教授大约5年后,经过严格的评审来取得副教授资格。评副教授还不算很难,但评正教授就很难了,不但要科研成绩突出、还要在本领域很知名。而依托课题发表的论文著作即为评判能力与水平的硬指标了。(《美国大学职称评聘:看真才实学 重民主评议》、《美国大学评职称:重在质量,不看数量》)
按常理看,能够用好的科研设计及课题申请到科研经费、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并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来获得职称与学术影响力就已经算得上是一间成功的实验室了。但在强中更有强中手的大牛圈,学术科研可以仅占据整间实验室主营业务的1/3而已。
2.
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是除去从专业科研经费机构外获得资金来源的第二种主要方式。
企业与高校实验室合作,实质上是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提出市场需求、研发项目、并筹措资金,而实验室则发挥人才、学科、实验条件等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共赢。
申请科研经费、进行学术研究的目标多是搞清一种科学机理,或展示一种新方法的原理可行性,对其现实可行性不做太多关注。而商业研发则致力于拿出可盈利的产品,因此需要考虑很多学术科研中无需顾及的方方面面。(老败,《从学术科研走向商业研发:一个研发总监的体会与总结》)相较申请学术研发基金,从企业处获得合作投资的难度自然又升了一个档次,不失为验证Lab实力的另一良方。
3.
能够与企业成功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科研人员,往往十分擅长应用研究、提供新技术方案。而这些新技术即为大实验室铺设了第三条资金来源路径---实用新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区别》)
一旦成功申请专利,大部分实验室往往选择成立startup,专注于完成此项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作。在这部分业务中,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就成为了实验室的第三类“股东”。(《我国科研人员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之间的关系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为例》)
据英媒报道,这项财富来源在十年以前还鲜少出现华人身影,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逐步意识到这项实验室中的隐藏业务,欲以大量资金在美国创新领域分得一杯羹。(《英媒:中国企业大量投资美国实验室以获得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