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兰诺
1、
看过明朝万历十五年的,都知道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朱家王朝最懒最懒的皇帝。他在位48年竟然有28年在后宫中逍遥快活不上早朝,把一帮挤压他的文官大臣,成了一群无头的苍蝇。
作为一国之君,那么他为什么这么任性呢?
其实这万历皇帝年少时也是个超级学霸,读什么、背什么都过目不忘,是老师喜欢的三好学生,听话又乖巧。那么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万历那么优秀,为什么后来任性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
这也得回到他童年时期,万历皇帝没有童年,他6岁时就立为太子,10岁即皇帝位,年号封为万历。历字通利,万历可作万利,诸事大吉大利之意。可朱翊钧却辜负了所有美好的期待,活生生地将一手好牌打烂,将大明这列火车开到了万丈悬崖之边。
儿子当皇帝,母亲从此发迹。这时,陈李两宫并存。大太监冯保和当朝秉政的大臣张居正等人议定,尊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李氏为慈圣皇太后。
这李太后教子是颇严的,万历不愿读书,她就让这小皇帝长跪。她五更时便赶往万历住处,把万历喊起来,小万历贪睡,她便让太监把小皇帝叫起来,左右架着,亲自给小皇帝洗脸,使其清醒,用手拉着登辇去上朝。
朱翊钧从小聪慧过人,有一次还在幼龄的他竟劝谏父皇不要骑马,恐万一伤了圣体,会使百姓担心,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但是,孩子哪有不贪玩的,万历年幼也贪玩,有一次他酒醉之后逼着身旁的太监唱新的歌曲,太监不会,他取出宝剑就要砍,经别人劝解后,还是把那个太监的头发给割下来了。
李太后知道此事后,传话给张居正,让他上疏劝谏,自己又替万历帝起草一道“罪己诏”。这还不算,她又把万历帝叫来,让他跪下,数说他的过错。她这种监护人的举动极类似垂帘听政,一直到万历六年,万历大婚后方才中止。
2、
初期的万历还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万历初期执政还是很有作为的。虽然给这帮文官大臣们弄得当这个皇帝很不舒服,但他还是勀勀业业的。
饱读诗书的万历皇帝也想做一名像唐太宗那样的有道之君,在他执政前10年,是明朝中后期一个辉煌瞬间,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
到了后来。万历因为文官集团总是和自己对着干,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自己的臣子逼得有口难言,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干不了。财政被限制,穷逼得连赏赐宫女都是打白条。
他这皇帝要当的稍一偏差,那帮文官大臣就在大殿之上骂他,骂得哪个难听哟,谁听了都受不了。
这个皇帝当得还有啥意思,干脆关起后宫的大门,你们大臣爱怎么弄就怎么弄,老子就不干了!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此时的内宫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地非常融洽。
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监之一,他与张居正配合默契,使得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十分不开的。
同时,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小皇帝总是嘱咐小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
张居正生病后,朱翊钧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紧努力,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万历皇帝从一个好皇帝变一个坏皇帝,是张居正死后。
1、信念的坍塌
张居正身故后,他曾得罪过的大臣一次次的举报他,万历没办法,对其进行了清算,在张家搜出了大量财产,其生前的种种劣迹也显露了出来。原本无比崇敬、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师长却是个挥霍无度、私生活十分糜烂的人,如此大的反差让万历心生疲倦,对政务失去了热情。
2、与大臣们作无声地对抗。
围绕太子的册立问题,朱翊钧与大臣发生了“国本之争”。明朝储君的风俗是立长,由于皇后无子,大臣们纷纷上疏要求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朱翊钧钟爱郑贵妃,想册立他与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面对百官的催促,朱翊钧先是提出:立嫡不立长,皇后年轻也许还可以生育。后来拖不过,又提出“三王并封”来拖延时间。面对不遵从祖制,迟迟不立储君的皇帝,大臣们不依不挠,一直上疏催促。万历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有采取了不理不睬的冷处理方式,以此来与群臣抗衡。
3、逆反心理的体现。
从小万历就在张居正、李太后和冯保的监督严管下生活,年幼时叛逆心理不敢轻易地表现出来,一旦长大成人独自掌权,就会将童年的怨恨不满尽情发泄。
3、
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自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起),神宗长期躲在深宫内院,不亲郊庙、不见群臣。
后来甚至发展到不览奏折、不补缺官。大臣们纷纷上疏劝谏,神宗却置若罔闻,将这些奏章扣留,有时还对进谏的官员进行惩罚。
大学士叶向高忍不住感叹:“一事之请,难于拔山,一疏之行,旷然经岁。”
如此一来,朝廷许多事物都得不到及时处理,许多官职出现空缺也得不到补充,有些官员即便丢官弃印而去也无关紧要。国家机构陷入瘫痪,政务怠荒。
不过万历也做过几件好事,就是平定宁夏哱拜、援朝抗倭、讨伐播州杨应龙,即世人俗称的“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是万历皇帝少有的英明决策之一,巩固了明朝边疆稳定,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但其历时八年,耗资千余万两白银,使大明国库为之一空。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皇帝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他曾作为一代英主,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也曾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背负了千古骂名,在他五十八岁的这一年,他终于回到了天上,他终于可以摆脱心中善与恶的斗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