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版本:
(美)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一部分:童年的发明
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童年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第一章论述了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儿童的概念。作者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考察,认为希腊人已经为之后的文化预示了”童年“的概念,古希腊人将未成年看作是需求培养和规训的对象,并热衷于办学校去把未成年培养成具有美德的人。而到了古罗马时代,人们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它提出了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的秘密。而随着北方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灭亡,童年的概念就消失了。原因在于”第一点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第二点是教育的消失;第三点是羞耻心的消失。“(《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72页)羞耻的概念部分地在于相信有秘密存在。“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层面,包括种种奥秘、矛盾冲突、暴力和悲剧,这些都被认为不适宜儿童知道;若将这些东西不加区分地暴露给儿童,确实是不体面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77页)口语文化使得成年人于儿童之间的界限消失,儿童到达7岁能够说话,便被认为与成年人无异。口语文化使的成年人与儿童之间不存在秘密,性或者死亡等在成年人的粗俗的谈话中被儿童所吸收。
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成人。
“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80页)
作者借用哈罗德英尼斯的学说来论述活字印刷的发明与童年的起源之间的关系。“英尼斯强调说,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85页)在波兹曼看来,相关技术的发明并不一定会导致相应的重大影响,而当时的社会需求很大程度决定了技术的使用和影响。15世纪中期,欧洲的知识状况使得印刷术成为必须,例如日渐增长的航运对于合同和及时报价新闻的需要等。波兹曼引用了大量例子,试图证明印刷术的发明增强了人的自我意识,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便开始认识到作为个体的生命的重要性,而这时儿童的重要性也被加强了。同时将人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动因出现,作者称为“知识差距”,有能力读书和没能力读书的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界限。成年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即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
第三章:童年的摇篮期
波兹曼认为童年的摇篮期是印刷术问世后的头50年,并且持续时间大概200年左右。波兹曼发现识字能力的普及与童年概念的普及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凡是识字能力受到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的地方,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201页)在率先普及学校教育的英国和法国,可以观察到儿童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被看作未发展成形的成人。学校教育开始认同儿童自己的特殊天性。在16世纪和17世纪,童年的定义是通过进学校上学来实现的。同时童年概念的加强与经济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在早期童年的概念只在中产阶层之间被接受,因为这个阶层有多余的钱培植孩子,并不需要使孩子承担劳动义务。印刷术使的成年人对儿童的符号环境有着前所未有的控制力。同时这时童年的本质开始被关注,童年的本性被认为与书本学习背道而驰,而控制和征服人的天性的能力,被认为是成年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作者认为,在社会创造童年这个概念的同时,也在创造成年人这个概念。
第四章:童年的旅程
童年的旅程部分,波兹曼主要论述了从18-20世纪,童年的概念是如何被逐渐完善起来的。作者随着时间顺序接着论述了工业革命时期,童年概念的模糊,大量的童工被雇佣去挖矿。但童年的概念仍在工业革命的英国幸存下来,原因之一是英国的中上层级对这个概念的使用。而对于童年的重视以及对于儿童教育的普及,18世纪的思想家们如洛克和卢梭起了很大作用。接着到了19世纪,弗洛伊德和杜威使得童年的概念逐渐完善起来。
第二部分
第5章:结束的开端
作者在本章论述到电报的发明是童年结束的开端,伴随着电报的发明,人类开始进入电子媒介的时代。而童年是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成人可以控制特定的信息形式,并且分阶段得展示给儿童。而伴随电报发明所来的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则改变了原来的环境。
“图画不会提出一个意见,它不隐含自身的对立面和对自身的否定,它无须遵守任何证据规则或逻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230页)这个新兴的有图像构成的符合世界并不能支持保证童年概念存在所需要的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作者认为后来电视的发明,则将童年和成年之间的根基破坏殆尽。作者的论点是在信息的可获得性上电视大大降低了理解信息的学习难度。同时电视所传播的信息是给所有人看的,并不是严格的以”儿童”和”成人“来进行分类,只要播放,人人都有观看的机会。“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而它们都跟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密切相关:第一,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电视不能分离观众。“(《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237页)最后作者总结到,电子媒介无法保留秘密,因此童年也就不存在了。
第六章:一览无余的媒介
本章主要论述了电视作为一种24小时不停放映的媒介,需要新鲜有趣的信息来吸引观众。因此电视必须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电视在向人们敞开秘密的同时,却无法限制人们获取信息。例如作者举例读书的时候,需要去买书,阅读最重要的是理解,理解书里的内容需要借助想象力,而电视则不存在这种约束。“一个群体主要是依据其成员所拥有的特定信息来决定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241页)"儿童是一个不知道成人所知道的某些信息的群体。中世纪时没有童年,因为让成人单独知道某些信息的手段并不存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242页)作者在本章中担心,电视将成年人生活的后台向儿童展示的一览无余,会让儿童丧失对未来的期待。
第七章:成人化的儿童
本章开始便提出论点: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同时也可以表述为成年消逝。作者接着提出电视时期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婴儿、成人化的儿童、老年。在这里提出了本章论述的主题即成人化的儿童,作者这样定义成人化的儿童“为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254页)本章主要论述成人化儿童这种现象如何发生和为什么发生的,“由于人类生长所依赖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区别,这样人生的两个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合二为一了。”(《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254页)作者指出电视的新闻播出方式让观众难以深入思考,观众在看电视而不是思考电视。
第八章:正在消逝的儿童
本章作者主要在摆证据证明新的媒介对于童年的驱逐。
一些反思
作者一直在强调童年和成年的界限在于,成年人知道儿童所不知道的秘密。但作者却不对秘密的内容加以界定。作者在论证中世纪的时候,说童年消失了,因为口语文化的影响和学校消失了。但作者似乎忘记考虑中世纪之所以童年消失,并不仅仅因为口语文化的影响,童年之所以消失,童工很多,很大程度上也是职业难度低的结果。不需要积累就可以掌握的职业,使的儿童在学校接受专门的长时间教育变的没有必要。但进入工业革命以后,大量专业化的工种出现,职业的复杂程度增加。这一点可能使的童年再一次成为可能。从国家的角度去看,将儿童送去接受教育,熟悉新技术,懂得民主以及法律,成为合格公民或许是创办学校划分儿童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了培养现代化公民,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国家需要插手家庭教育,不能任由父母去管教孩子。正如波兹曼所说,工业革命后童年的概念再一次出现,回顾历史也可以明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资本是在地化的,在地的资本的为了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会打压甚至通过战争消灭别的国家的工业资本。而战争胜利的条件就是枪炮汽车等需要一定科技含量和制作难度的武器,因此国家有必要去插手儿童教育,训练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童年究竟是社会对于合格的成年公民的要求更高,需要更严格和系统的规训的结果还是真的如波兹曼所说是因为传播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还是存在疑惑的。
作者同时认为童年的意义在于给儿童提供一个生长的乐园,但仅仅因为知道了成人世界的残酷,童年这个乐园就不存在了让人存疑。“用我自己的一个比喻,这意味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时,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252页)童年之所以是乐园,被人认为是无忧无虑,原因或许在于儿童并不需要为了生计发愁,不用劳动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可能才是童年被称为乐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