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它童年时迫切需要但未能获得的滋养。 父母是爱的原创,我们一生的爱都是围绕着“父母之爱”而展开。
孩子出生时,可以从父母哪里获得爱的体验——慈爱、关注、照顾、和蔼以及沟通的意愿等。
孩子的身体会保存美好的体验,在长大成人后将这样爱的体验传递给下一代。
孩子的身体也会保存不良的体验,以疾病,恼人的性格,离经叛道的行为,和破碎的亲密关系,终其一生与缺爱的身体做斗争。
我们不提身体,只谈感情,这样的感情终究如浮萍般动荡漂泊不安。
中国的古训里有很多相关记载:
“七岁看老”,身体情绪的记忆会伴随一生。“娶妻看岳母”,母亲在子女性格中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在教育子女过程的应承担的责任。
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经济和社会主流文化影响,对于儿童教育“功用,实用”和各种“特长”花费的人力物力更多。身体感情关系建立反而非常薄弱。
当人的精神世界出现问题,即使在心理治疗界,手段也多集中在药物和思维方面。对身体的情绪记忆谈的很少。
身体拥有我们所经历过所有事情的完整记忆。
身体情绪被忽视,身体会以疲倦、疾病做出反抗。
“情绪”是身体对各种外在影响的内在体验。
孩子的身体,吃饱了开心,打雷了恐惧,得到关注而感觉自信,收到礼物会激动,疼痛会难过,拥抱会欢喜,亲密的抚摸会有安全感。
对身体情绪的无视,通向自我毁灭。
身体会对错误的抚养方式反抗。
身体需要的只有真相。
如果真相不为人知,或一个人对父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不满意,那么身体的病症就会时常出现。
幼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的婴儿,会啼哭不止。年龄稍长,会有各种的病痛反应。因为儿童的弱小注定没有更多的解决手段。青少年时期的性格叛逆,青年时期的动力丧失,是身体在面对外界不断的冲突时,最诚实的表达。
有人会说,父母已经将你抚养长大,已经不容易,要感恩。
作者和我都不是在表述指责父母,而是要陈述一个事实:身体情绪记忆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储存,而且模式也在儿童时期设定好了,只有诚实面对身体记忆,才能诚实面对自己,自信、自尊才会建立。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样子。身体有能力运作所有独立个体要面对的生活。
身体的存在是因为:身体有能力倾听所面对的事情,也有良好的运作能力,也能完成属于自己当下的故事,这是自尊。
自己的身体是接受所有的信息来源,也有自己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这是自信。
当我能感觉长久以来封锁在身体之中的情绪,我才能开始摆脱自己的过去。
不需要和过去、未来、无数的“意识故事”纠缠,真正的活在当下的身体里。
身体根本不懂道德规范,身体也不像我们的心智会被言语蒙蔽。身体是真相的守护者,因为它背负着我们一辈子的经历,并负责让我们能和我们的真相生活在一起。
面对童年的身体记忆,是面对我们自己身体的开始,我们会发现不为自己所觉察的思维模式是怎样建立的。
“我小的时间比你…………”我们是这样面对子女的,这句话是谁告诉我们的?我们的父母。当我们幼年时,如果没有被允许活在自己的身体里,就只能活在父母的意识里,说教里。
而现在,当我们面对孩子时,也无法体会孩子当下的感受,我们把孩子当下身体的反应,装进我们的意识里,不去感受,而是说教。
抗争一定会发生,因为身体不会说谎。
身体里住着自己,头脑里住着别人,互相纠缠,到底该听谁的?
当面对伴侣,面对孩子,面对朋友,面对工作伙伴,实际情况早已不是当年哪个孩子了。但是我们内心无法平静,分不清过去和现在,到底是谁在做主。
头脑忘记的,身体却保存了下来。对关爱的记忆,你拥抱家人时的快乐,取决与你童年时的拥抱记忆。对安慰的记忆,你面对困难时的方式,取决于你童年面对困难时家人待你的方式。
要看见,才可能脱离,才能成长。
强求的爱不是爱。 要做自己的倾听者,在生活里也要找到自己的倾听者。正视“我的身体情绪”,与自我和解。
三岛由纪夫借他的作品《假面的告白》说出自己的心声,一张面具如何能真正诉说出隐于其后之人的感觉呢?它将维持着它一直以来的样貌:错误沟通。
只有当沟通双方都能接纳他们的身体情绪,并去经验这些感觉,且毫无畏惧地说出来,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诚实面对自己的身体情绪,当头脑和身体在一起时,才是自己故事的开始。一切关系就不会是敷衍,也不会充满不安全感。
我们不是等在原地被照顾的孩童了,无需在别人身上重复童年亲密关系的体验。
发现被隐藏在身体里的情绪记忆模式。
释放出哪些童年未被看见的身体情绪,接纳自己的身体,从现在开始。
就是自我成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