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赠送得到上王煜全和蔡钰的课程,关于投资的,有一点粗浅看法
关于王煜全对巴菲特的评论。窃以为是经典与流行的关系。投资于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当然值得肯定,科技创新一直在流行,只是时代不同,创新的内涵也在迭代,比如煤炭时代石油就是科技创新,现在风光储以及电动智能汽车是科技创新。王老师也讲到,创新成功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但这只是必要条件,并不能确保创新的成功,创新除了投入,还要方向正确,要艰苦卓绝,还要有运气。成功了自然是百倍千倍的回报,不成功就是血本无归。创新是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源泉,创新者值得尊敬,但是创新作为一个整体看,并不能给股东,给投资者提供可预期的稳定回报。大多数投资者和科技企业,是科技进步的垫脚石,只有极少数投资者可以获得丰厚的超额利润,从概率统计的角度讲,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能获利的那个极少部分,这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所以巴老四十年来几乎不投资科技创新企业。正因为远离了一夜暴富的诱惑,专心于自己看得懂的能够提供稳定增长的成熟期的消费和金融行业,并长线投资享受复利的奖励,才成就了巴老的传奇和辉煌,成为经典。经得住诱惑,愿意慢慢变得富有,这是极致的修为,当然也得益于四十年来美国的稳定繁荣。随着全球经济趋势性放缓,局限于巴老几十年以来的路径依赖,加之其资金体量,可以预见其收益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依然会稳定地中高速增长。四十年来,有多少科技创新资本和投资达人,曾经勇立于潮头浪尖,又有多少能避免了灰飞烟灭的命运?而巴老依然稳坐钓鱼台。这是巴老的智慧和修为,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魅力之所在,流行,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潮起潮落,不枉此生。创新方向更适合于做富人的游戏,成了名利双收,败了也无所谓。
这本是两种并行不悖的理念和方法,甚至是相得益彰。但是以为自己比巴老高明,敢于轻视甚至嘲讽,是不是太自负呢,要么是不懂巴老的精髓,亦或是不懂投资的真谛。这话可能重了,但至少是初生牛犊吧。
关于蔡钰的长线与短线,个人觉得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适合的即是好的,也即同意其观点。要做长线有几个前提,首先你得能确认自己的投资标的是时间友好型的,否则可能时间越久亏损越多,甚至退市,这个能力多数人并不具备。其次,你得经得住诱惑,不能看见其它股票一年翻番甚至几倍,而你的长线可能两三年都不涨,就怀疑长线,怀疑人生,可能不是长线的标的有问题,而是你买在了高点,需要时间去消化过高的估值。第三,你还得有长线的资金。有长线不用的钱还要做长线投资,看起来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种事业,一种信仰,一种修行。非要说是商业活动,也是愿意延迟消费的人与愿意延迟满足的优秀公司的完美组合,应该有完美的结局。
总体的印象是蔡钰总是没有讲透,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可能是时间关系吧。长线需要认知和条件,看似平淡无奇,假以时日就硕果累累,相当于走大道,短线条件就松一点,有时候还会波澜壮阔,惊险刺激,但是一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尸骨无存,相当于走小路。个人以为大道小路皆可走,不走邪路歪道就好。因为财富管理领域有太大的利益,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坑,不骗人不坑人是起码的职业素养,也是做人的底线。
机构会建议交给专业人士打理,比如定投基金。定投基金的推出初衷是便于基金的稳定发行,保证基金管理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基金持有人赚钱,所以李录告诫说,没有客户利益第一的道德素养,不要进入财富管理行业,以免害人害己。芒格对美国基金经理人的自私自利也是忧心忡忡。再如明朝后期内阁架空皇权,美国党争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都是根源于人的自私。
怎么办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至少要提高辨别真假善恶的能力,投资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司,投资于有情怀的企业家。人都说投资收益是个人认知的变现,延伸一下,人生价值同样是对生命意义认知的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