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反复读《荷塘月色》的两段,认真体会;(2)谈谈对“如果您对联觉这一心理现象缺乏认知,当有人告诉您说她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声音的颜色、尝到声音的味道时,您一定觉得她疯了,但是心理学家肯定地告诉您:这是真的!”的看法。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老师昨天讲到通感时,我的脑海里先浮出这句话,印象太深了。中学时候就反复背诵,及至现在也极喜欢朱自清的散文。
今天的作业是我的菜,居然有心有灵犀的喜悦。朱自清是我学到通感的第一个作家。及至后来再读鲁迅,读老舍,读阿城,读沈从文,读……才看到那么多通感之妙。
而古代诗人早就展露过他们的通感天赋,比如那句著名的“红右枝头春意闹”,比如苏东坡的的“小星闹若沸”,以及李贺的“银浦流云学水声”,都是将视觉和听觉打通。
而通感的集大成者,非张爱玲莫属了。她似乎能够将所有的感觉全部打通,简直百无禁忌。看了老师今早的文章,再看过那集TED演讲,终于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通感,或称共感,联觉。婴儿的大脑本一片混沌,各种感觉彼此沟通。这种混沌在发育被渐渐厘清,大脑分区变得显著,每个区域有其固定对应的感官。而通感的发生是由于某种基因突变,导致区域之间仍保留串联,比如有些视觉区和听觉区串联的人能感到升C调是绿色或是什么色等等。
张爱玲大脑的各区域中,一定广泛而显著地存在串联。且看例句:
1.日光像个黄峰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
2.一日午后好天气,两人同去附近马路走走。爱玲穿一件桃红单旗袍,我说好看,她道:“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胡兰成《今生今世》)
3.屋顶花园里常常有孩子们溜冰,兴致高的时候,从早到晚在我们头上咕滋咕滋挫过来又挫过去,像瓷器的摩擦,又像睡熟的人在那里磨牙,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龈里发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会掉下来。
4.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都串起来了,人精啊!
张爱玲的最强大脑也不是全然天生的,后天的训练不可轻视。我在摘录她作品里的比喻时,发现这些句子恰恰能够最集中凸显她的底色,美术、音乐、戏剧、舞蹈都有:
1.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2.薇龙沿着路往山下走,太阳已经偏了西,山背后大红大紫,金绿交错,热闹非凡,倒像雪茄烟盒盖上的商标画,满山的棕榈,芭蕉,都被毒日头烘焙得干黄松鬈,像雪茄烟丝。
3.那时已是上午四点钟左右,天上还有许多星,只是天色渐渐地淡了,像一幅青色的泥金笺。
4.我是中国人,喜欢喧哗吵闹,中国的锣鼓是不问情由,劈头劈脑打下来的,再吵些我也能够忍受,但是交响乐的攻势是慢慢来的,需要不少的时间把大喇叭钢琴凡阿林一一 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来,此起彼应,这样有计划的阴谋我害怕。
5.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6.他穿过砖砌的天井,院子正中生着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7.蛮荒的日夜,没有钟,只是悠悠地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日子过得像钧窑的淡青底子上的紫晕,那倒也好。
8.后宫春色那一幕,初开幕的时候,许多舞女扮出各种姿态,凝住不动,嵌在金碧辉煌的布景里,那一刹那的确有点像中古时代僧侣手抄书的插画,珍贵的“泥金手稿”,细碎的金色背景,肉红的人,大红,粉蓝的点缀。
9.敝旧的太阳弥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
啧啧啧,真是涉猎广泛,简直声香色触法,眼耳鼻舌身,无不通透,无不串联,读着,摘着,更是百读不厌,如痴如醉,整天这么熏着陶着,能不通感,能不联觉吗?
跟着老师练起来,艺术修为是系统工程,大家勉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