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为何ofo投广告,而摩拜搞公关》的爆文火遍互联网从业者的朋友圈,由此影射出当下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大战。作为共享经济的新生代产物——共享单车,仅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成为中国第5个千万级用户市场的新兴产业,共享经济也开始成为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新风口,但是否所有的共享机制都能在“互联网+”数据时代的风口获得红利呢?笔者认为不然。
共享单车大战,用户痛点为突破口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对闲置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推动社会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用户和市场都创造基于自身作为拥有者的最大利益。
共享单车志在解决市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和几年前的“网约车”不同,它用灵活的角色,充分满足人们短途出行困难的新痛点。将互联网的服务属性施加于平台之上,充分链接自行车的两端,解放上游制造市场和下游消费市场,为短途出行市场提供了更加优质的选择,利用无桩随时可停的自行车满足用户需求,优化体验,从供应链的角度将自身简化为一个庞大的共享个体,推动整个流程的进行。它的共享经济模式,是充分放大了人们对于市场资源短缺而产生的需求,顺其自然介入需求链条。
基于用户痛点,放大用户需求,用平台化服务实现端对端的链接,共享单车,是成功的共享经济模式。
伪需求搅局,深层体验是刚需
随着共享经济优质案例——共享单车的风云渐起,很多共享经济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基于市场的需求常态,笔者更倾向于是伪需求作怪,共享体制的开端必是探寻用户需求,进一步利用自身优势放大此类需求市场,寻求突破口。若是市场需求定位不准,则会导致另类伪需求的衍生。以近期火热的共享充电宝为例,确实,这是用户的一个需求级市场,但却不是真正的本质需求。
抛开其他不谈,共享充电宝的运营模式尚未清晰,线下布局更是少到可怜(充电宝线下存放基点布局甚少,目前仅仅是在部分大城市的商场等存在存放点),作为一个需求风口的推动衍生品,冠以“共享”之名确实没错,但其一不具备共享单车量级的市场,二产品属性也与自行车不仅相同,三是若小小的充电宝再配以GPS等定位功能,产品本身可对应的满足需求也不免遭市场揣测。其实说它是伪需求,最根本还是现阶段人们对于手机充电的本质需求是配有大能耗电池的智能机终端的发展,这才是市场刚需。至于“共享充电宝”,满足需求链一部分可以,但若谈及波动市场,怕最终会导致伪需求泡沫化,进而遭受自身不成熟闭环机制的反噬也尚未可知。
符合用户升级需求,线下市场生态供应链为王
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纯电商将死,新零售代替电子商务”,随后更是动作频频,大力发展线下体验店;刘强东在近期更是用新时期“开一千家旗舰店,一半开在农村”,来体现京东对于线下新零售的重视。
数据时代,共享经济也不例外。
共享经济若想存活,首先必要的就是资源调配,再者为线上流量的获取,最终的存活则都是取决于供应链的生态建设。从O2O到OAO,不是线上线下流量的简单叠加,而是为了迎合用户升级的需求。作为调动市场资源、提升循环效率的共享经济,建立符合用户升级需求的智能供应链是存活必要之路。
共享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最初就是线下起步,用线上的平台化连接两端市场,实现互联网的基本服务属性。但随着数据时代对人们本质需求的升级改造,市场的运作模式由线上转到线下,此时共享经济的天然优势不再,若想存活,必须提高线下供应链的生态建设和效率转化,即提升上游的产品供应商的产品基于平台转化的效率,并极力满足下游消费者市场不断衍生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平台化优势发挥出来,进而成就平台效应,实现共享经济环个体的最大化收益。
当然,其中的运作肯定少不了现今的种种黑科技,而且是必要趋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确保产品产出量符合或略高于市场需求,不会因产能过剩而拖累资本,同时反补下游,对市场流量的准确预测使得产品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基于云计算发布各项指数,促进人们需求层次的延续,时刻热化市场,保持共享资源的量级需求等。
基于数据的共享机制,催生互联网浪潮的下一波红利
互联网技术的红利市场已渐渐殆尽,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深水区对产业的改造更为彻底,数据模式成为新的竞争点。而共享机制下数据共享、市场叠加效应必将成为新的红利衍生点。但缺点是起点略高,市场效应较难把控。不过,随着技术的成熟,由数据交互带来的叠加效应在2017年互联网市场的落地不在少数,同时这些举措也为产业彼此的优化升级带来了新契机。
基于数据的共享机制,配以AI等黑科技,在即将到来的新一波红利期,必将为市场带来巨大的效应,催生互联网浪潮的下一波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