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身边闺蜜从“亲妈模式”迅速切换成“后妈”模式。
那天已接近晚上11点,她3岁多的女儿还是活蹦乱跳的,丝毫没有睡意。在轻声细语地读了N个故事、喝了N口水之后,闺蜜温柔地对她的女儿发出了最后的“通牒”:“朵朵,已经很晚了,请你乖乖躺在床上睡觉。”“好的。”朵朵应付道,但是她只是钻进了被窝,小眼睛股溜溜地到处打探。闺蜜明显已经有些生气,她关了灯,尽力克制住怒火,保持着柔和的声调:“请你闭上眼睛,睡觉!”小妞明显感觉到了妈妈的表里不一:“妈妈,你怎么说话这么奇怪啊?”话音刚落,闺蜜的愤怒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快!去!睡!觉!”闺蜜几乎像一只狮子般地怒吼道,她的手在空中划过了半圈,眼看就要落到小妞的屁股上了,她赶紧收回了手。虽然没有打到小妞,大半夜的怒吼声还是刺激到了孩子,“呜呜呜……妈妈好凶哦!”朵朵被吓哭了。闺蜜愣住了,她赶紧扮演起了救火队员,对孩子又是哄又是抱,好不容易朵朵挂着泪珠入睡了,时钟已经指向了十一点半。
“你不觉得我很失败吗?”闺蜜问。
“怎么了?”我说。
“读了这么多育儿书,却没有办法哄好孩子睡觉,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我知道闺蜜是一个认真的妈妈,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买了很多育儿类书籍自学,想方设法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妈妈。
比如,她信奉“无条件的爱”,对孩子很多行为都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她尽量以“慈母”的身份出现,哪怕积累了一系列负面的情绪也强颜欢笑;
她和她先生坚决保持着统一战线,对于很多事情,和孩子都没有协商和变通的余地……
在白天,闺蜜尽量保持着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对孩子说话小心翼翼,柔声柔气,从不表露自己的情绪(至少她是这么认为的)。
“你以为你是圣母玛利亚啊?”我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首先是一个有情绪的人啊。”闺蜜听了有些触动,那天我们聊了很久。
2.
当我们开始为人父母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开始承担一种指责或者扮演一个角色,父母的身份使得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圣的领域,我们开始尝试做出一些特定的行为,以符合主流舆论对于“父母”的期待。
我们压制脾气、收起皮尺,以培养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孩子,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活在了别人的世界里,并逐渐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人。其实,要想成为一名高效能的家长,不必抛弃我们的人性。
人首先是有情绪的,情绪就需要有出口。举个例子,所有的父母都会在不同的时刻对他们的孩子产生两种不同的感情——“接受”和“不接受。”很多为父母所写的育儿书籍都提倡一个观念,即父母应当对孩子给予同样的接受程度,这显然就是教育父母把自己给忘了。我们也许能欣然接受上司对我们的指责,却容忍不了下属对我们的挑剔。每个人的容忍程度都不同,成人相处都是如此,那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为什么要有不同呢?
在所有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里,都可以分为可接受的行为和不可接受的行为。长方形中分割线的位置无疑会根据每个家长的不同情况而上下浮动,我们无需给它一个特定的标准。
它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家长是哪种类型的人。有些父母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接受的感情,也许仅仅因为天性;而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天生的气质类型也会使家长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比如,我们也许能接受一个男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疯得满身是泥,但是对于女孩子来说,这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父母当天的心情以及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行为的可接受程度;甚至客人出现在家中也会有影响。
总之,你尽可以有自己的原则来划分孩子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你无需假装对一个孩子感到接受和爱,而实际上并没有那样的感受;也无需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同等程度的接受和爱,因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首先是人而不是神。
3.
承认了我们是凡人这一点,接纳自己的情绪,你是否感受到身上的压力减轻了一些呢?不过问题还没有解决,既然通常来说,孩子需要父母双方共同抚养,那么父母对待孩子的接纳程度,是否需要建立一条“统一战线”,以免孩子出现“混乱”呢?
我的表妹嫁了个老外,他们的孩子皮皮三岁多,他就是在双语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导致了他出现了“语言混乱”,直到三岁才开口说句子。
他和她母亲交流就用中文,和他父亲交流就用英文。
嗯?这是“语言混乱”吗?才不是呢,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在“混乱”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出一条自己的生存法则,同样也能在父母的不同育儿方向上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应对模式。想想你的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自己穿衣吃饭,回家却“一夜回到解放前”,嚷嚷着让你喂饭呢?
所以,父母在对待育儿态度上无需形成统一战线。
除了父母在育儿上无需保持理念一致,还有一个无需往往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对待孩子,无需“虚假接受”。就像上文中我提到的我闺蜜,在吼孩子那天明明积压了一天的忙碌和烦躁,自己也困得半死,想要睡觉,却压制住自己的情绪,虚假地接纳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对父母的反馈相当敏感,无论是“语言的信息”——语音、语调,还是“非语言的讯息”——皱眉、僵硬的表情,他们都会有所感知,从他们的经验中得知,“妈妈不是真的接受我”,“爸爸不喜欢我。”这才会真正地让孩子陷入了“混乱”,导致他们不断地试探,并再次陷入“混乱。”长期接受到“令人困惑”的讯息,会让孩子对父母的诚实和真诚产生怀疑,甚至会加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做精益父母的第一步,首先要接受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其次并不需要和另一半形成统一的战线,更不可以“虚假地接受”孩子。
“认真”育儿,你就输了。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获得公众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