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的知识管理训练营很特别,没有老师讲课,只有每天的作业。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需要借助软件,软件的学习只有在运用中出现问题,并去解决他才能够更好的运用。
收获的经验:
通过四天的任务卡,学会印象笔记的一些简单操作。
五天的课程将印象笔记一些简单的运用介绍了出来。
任务感受:
一、知识管理要围绕某个具体的内容
在学习之前,我是为学知识管理而学,有的时候就觉得内容比较空,不知道到底应该学什么。后来在听到打倒纸老虎的一次答疑会上明白,建立知识体系,必须以价值为导向,我们到培养自己什么样的价值,要培养这样的价值,需要明白什么内容,也就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做支撑(其实,我自己一直都不明白自己要培养什么的价值)。
我理解知识系统的建构应该以某一个具体的知识为点,然后扩散开去。
二、别管什么分类
之前我一直纠结分类,不把这个分类的框架搭好,就觉得特别乱。
首先明确大象是用来收集资料的,输出可以放在别的地方,比如简书之类的。其次尝试用标签,大象强大的标签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搜索到需要的东西。比如:同样主题的内容,就用同样的标签,搜索的时候就能方便找出。月总结的标签可以设置成月份、这个月的重点事件。之前我用一款别的笔记,喜欢将分类细化出去,后来发现找资料的时候,要开无数次的文件夹,好烦啊。最后,标签的使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慢慢的找到自己的思路。
最大的改变就是,课程刚开始分类我为这次课程单独设立了一个笔记本,放在一个叫进化的笔记本组下面。最近正好也在听李参老师关于知识管理的课程。听过标签的强大功能后,我将笔记本改为知识管理,为这次课程的内容加上“知识管理”、“幸福进化”的标签;和李参老师有关的内容则加上“知识管理”,“李参”的标签,这下就方便检索了。
三、重在加工
永澄老师说同样都是搜集知识,可能有的人就是放在文档里,有的人会用标签整理,有的人会用文章的大意来修改标题。永澄老师说大象就是用来收集的,只要放进去就行了。我想那是因为他的头脑里已经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对于我们这些小白来说,在收集的同时要尝试着加工,尝试用问题导向的解决思路对内容进行加工。
四问法
一问是什么?明确这个东西是信息还是待处理的数据或许需要消化吸收的东西。
二问为什么?如果我们确认收集来的东西是信息或知识,我们也需要问自己这个问题,因为他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到底积累这些东西干什么。
三问放哪里?电子笔记OR纸质实体资料
四问然后呢?我们需要在分类存储后思考自己可能在什么地方应用到这些资料,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资料。
如果这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我们已经有了空闲时间,我们可以把它重新编组或者变成我们分析阅读的对象。
下一步行动:
有意识的使用印象笔记,李参老师说她走上印象笔记管理的道路就是因为当时将嫌印象笔记年费比较贵,所以就死命的挖掘印象笔记的使用方法,物尽其用。我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要有意识的使用她,挖掘她的用处,经常看大象公众号,学习别人的使用方法。
印象笔记只是工具,更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尝试用四问法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感谢大家
感谢团队为我们的付出,感谢每个提问和答疑的小伙伴,从他们的问题和答疑中我都学到了很多。现在最大的兴趣就是听打到纸老虎的音频,确实学到很多东西。感谢我的搭档,感谢自己坚持了下来。
课程已经结束,但是知识管理的路程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