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称之纪录片中的父亲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中国式父亲”代表?我们来看看他是教育自己的儿子韩胜利的——
1.持续性向儿子表示你上学花了家里多少钱。一方面,向子女表示我们“砸锅卖铁”也会供你读书,另一方面会持续高频向子女展示自己为了让你读书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而当子女表示那干脆就放弃读书时,又表示出大义凛然。这种内心渴望从子女上大学事件上获得面子上的荣誉,以及未来有可能从事高收入工作从而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渴望,被隐藏在“父爱无疆”的幌子下持续,最终形成畸形的家庭和教育观。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并不存在父母养育子女完全是单向的付出毫无收获,孩子带给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进步,孩子的无限希望,统统都是父母在养育子女这件事上的持续性回报。双方关系对等,不存在谁付出更多之说。
2.持续性向儿子表示我们有多穷。哭穷教育,是过去几十年甚至更久时间上,大范围毁掉无数中国年轻人的最具破坏力教育思维与方式。因为我们很穷,所以你就必须怎么做,这显然是彻底打碎一名年轻人脊梁和膝盖的最残忍方式。
纪录片中,韩胜利所在的寝室六人中,有三台电脑,五部手机还有MP3等工具。而面对镜头的韩胜利时说,在上大学前他从未见过这些东西,宿舍的公用电话几乎是他一人在用。韩胜利的衣服是同寝看他没衣服时送他的,韩胜利学习之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是在学校里捡废品补贴家用。
你问为什么韩胜利不去兼职赚钱?第一是父亲韩培印不允许,他表示他可以赚钱给韩胜利生活费(每月200元),韩胜利只需要专心读书;第二是韩胜利所在的学校位于西安远郊户县(现鄠邑区),即使现在也依旧勉强算是县城的经济水平,十年前基本可以理解为是“荒郊野岭”,想兼职也找不到;第三是贫困和自卑早已深入韩胜利的骨髓,他连最基础的社交能力都不具备。
生育权始终都掌握在父母手中,越是处于社会下阶层的家庭,越会高度渴望从子女身上获得更多面子上和金钱上的回报。明明知道依照自身的家境和资源无力培养出“光宗耀祖”的子女,却不断向子女施加压力,将畸形的“出人头地”观念注入他们残缺不整的人生观中。在过去我接触的很多创业失败者,创业根源都并不是来自于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或是远大的理想,而是来自于迫切渴望“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当然,他们基本也全都失败了。
而这种具有高腐蚀性和破坏性的观念一旦落定,轻者影响一个人的下个十年,重则终其一生都无法从这种永远无法实现家庭厚望的压力中挣脱。原本可以进入一家不错的公司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除了读书,我还会什么?
到纪录片的后半部分,韩胜利大学毕业在即,前往招聘会上寻找工作。但是几乎没有社交能力的韩胜利,在招聘会上全程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作为通讯专业的毕业生,社交的这一弊端先放在一边,韩胜利还有一个巨大的短板,他几乎不会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因为父亲眼中电脑是“洪水猛兽”,是让无数的好孩子走向堕落的魔鬼。
作为对计算机和互联网高度关联的通讯专业却电脑水平几乎为零,这就基本和学习英语专业但是口语完全不会一个道理。不难想象,韩胜利如果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会有多难。
在纪录片中,韩胜利对于自己职场的迷茫同样令人心碎。他说,600块一月的工作如果找不到的话就找300块的,300块的工作找不到话那就不给钱也跟着干,只要有人要我。或者我就去做服务员、保洁、保安。
记者问他,你如果大学毕业就从事这些岗位的话,你的父母能接受吗?韩胜利的回答是:他们不能接受也必须得接受,因为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为什么一名颇有行业前景的通讯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只能想到的是服务员、保洁、保安这样的岗位?原因不外乎就是,在他过往二十多年的人生当中,他目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就只有这些而已。
非常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一定要在相应的城市才会存在。这件事不仅十年前是这样,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是这样。比如现在做互联网、做物联网、做人工智能、做大数据、做区块链、做虚拟现实、做金融科技。那么你离开经济最靠前的那些城市,就是最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