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一个看上去高大上听起来有距离的词语。没错,我现在正在学习它。
DISC是一种行为工具,D、I、S、C,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四种行为因子,只是比例不一样,所以就会呈现不一样的思考和行动。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提出的,他在1928年出版的常人之情绪一书中,阐述了正常人的情绪与行为展现之间的关系。
就像所有的理论都有一个前提一样,Disc理论也有三个前提假设。
第一,每个人身上都有DISC,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D是支配型,这种行为风格使用比较多的人一般目标明确重结果;I是影响型,I特质多的人喜欢调动氛围,风趣幽默;S是支持型,此类人关注人慢,乐于配合,喜欢倾听;C是稳定型,此类人关注事,思维严谨,追求卓越。
以我们一家六口人来举例,孩子的爷爷D特质比较明显,做事情果断,行动力强,想做什么立马做、说吃什么立马吃,为人比较大气,不拘小节。而孩子的奶奶则是S特质比较明显,凡事喜欢倾听、能够配合,看人看事都比较深入,街坊邻居遇到了烦心的事情,都喜欢来找她聊天解闷。孩子的爸爸是IC特质人,说话之前总是先喜欢哈哈笑,有时休息日也会冷不丁的提议去哪里玩儿,但是整体做事比较稳重。而我则是一个天生的C特质板砖,有时死板到连我自己都嫌弃我自己。一个点不对,就会系统崩溃,需要重启,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只会短路发呆找书看。两个孩子更是一个东一个西,一个动一个静,相差天壤之别。我想正是这些特质之间的相互融合才使得我们整个家庭配合的如此融洽。
第二, DISC是种行为风格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是每个人身上存在的特点。孩子的爷爷奶奶经常教导我们在社会上生存,遇到了不喜欢的人,一定要多观察别人的优点。用DISC工具去审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用看待别人特质特点的眼光去分析人和事物。这样看来,就会轻松很多。
第三,DISC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调整和改变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些需要处理的事情离开大宝一段时间。在离开我的时间里,大宝就会表现出比较DC,乖巧听话,行动力强;而我在身边的时候,又会变得IC很多,调皮捣蛋橡皮脸儿慢腾腾。孩子的改变是受大环境影响的,也是受自我情绪调控的。
以我个人的例子来举例,也可以证实这一点。过去我是一个又笨又轴的人,但是经过近几年的磨练,会变得更随和风俗,更喜欢从大局考虑事情,有了想法也会暂停思考一段时间再表达,会思考所表达的言语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会刻意的为自己寻找一个目标去完成,也会刻意地去与周围的人互动。我想这些改变,正是我的D、I、S特质在增长。
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这三个前提假设,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和应用。做到独处时照顾好自己,相处时照顾好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