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这样一句话:“根本就没有婴儿这回事儿。”(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 这样一句令人费解的话,绝非温尼科特的信口之言。那么,这背后到底想告诉我们怎样的育儿理念呢?
我们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婴儿离开了他的哺育者是无法单独生存下来的。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绝对地依赖于他的母亲。对于婴儿来说,母亲就是他的全部,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在几乎整个婴幼儿阶段,母婴之间在精神上是高度共生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共享着喜怒哀乐,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交流。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同样也看到了他的母亲,我们不能也无法把婴儿单独抽离出来。婴儿离开了他的母亲,就是离开了他的生存环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温尼科特是在强调一个母亲能否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育儿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每天陪伴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情感表达的方式和兴趣爱好。作为父母,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我们总认为陪伴孩子只要照料好他们的吃喝拉撒,日常起居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不仅仅需要生理层面上的满足,比如饿了就吃,冷了要多加衣物,同样他们还需要心理上的关爱和保护。照顾到孩子的身心需要,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也才能更好地享受亲子间的幸福时光。
在这样一个疫情的特殊时期,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而自由的环境。那么,接下来的分享,或许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就是孩子的工作。孩子通过玩耍不断练习着肢体运动,包括大运动上的力量锻炼,也包括手脚部位精细化动作的练习,孩子通过肢体上的运动舒展,一步步探索发现自己的整个身体感官,慢慢地激活身心一体的整合性功能。这也难怪孩子们能够从一大早起床就玩,一直玩到晚上,乐此不疲,并且总是意犹未尽。
其实,正是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一步步学会了思考和探索。孩子们沉浸在玩耍中,其实是处在了一个现实与梦想的过渡地带之中,在这个过渡空间中,孩子能够安全地表达他的喜怒哀乐,这也就在无形之中发展了他们的心智功能以及情绪表达的能力。孩子真的是在玩中学会了成长。为人父母读到这里是不是同样也激发了你那颗童心未泯的“玩心”呢,和孩子一起玩耍绝对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孩子玩耍时使用的道具也不是什么高档的玩具,往往是家庭中那种不起眼的物品,比如,瓶盖、一次性纸杯、贝壳、玻璃球以及积木等等,材料可谓是信手拈来,简简单单的小物件就可以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游戏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玩耍和游戏中,孩子整个身心都获得了一个放松,父母如果参与进来,也一定有很多惊喜。
鼓励孩子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育儿宝。现实中,我们可能单纯地认为鼓励孩子阅读那还不简单吗?在网上或书店买上一大摞的绘本或儿童读物,拿回家朝沙发上一放,说一声“宝贝,妈妈又给你买了新书了,自己安静地看把吧。”交待完之后,各忙各的事情,于是,最后的情况就是,买的书原封不动放在书架上,或者是孩子草草翻上几页就放在了一边。
其实,这就像我们刚才说道的,我们只照顾到了孩子的物质需求,而疏忽了孩子的一种情感需求。要知道,亲子之间一起看书,一起听故事,一起讲故事,一家人坐在沙发上,彼此之间的那种温馨的幸福感是最难得的。这些美好的感觉和画面会深植到孩子的心灵之中,这就好比在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幸福的种子。
通过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抱持、疏导孩子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孩子也并非无忧无虑,他们天性敏感,最善于捕捉大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对外面的世界也始终保持高度的好奇和兴趣。他们每天都从内外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也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有些获取中的信息他们能够理解消化,转化成他们认识,变成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有一部分现实是他们现在还无法完全理解的,这样他们就会存有疑惑。
比如,当下的疫情形势忽然打破了我们一贯的生活规律,如果父母没有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孩子解释,没有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事情的真相,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感到疑惑,甚至感到害怕和恐惧,他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时候可能孩子会通过噩梦的方式或情绪变得低落等表现,来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疑惑和恐惧。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还难以清晰地分辨现实和幻想,父母更应该及时捕捉到这样的求助信息,及时地做好孩子的心理干预和保护。
父母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借助恰当的方式,比如绘画、玩橡皮泥或者讲故事等方法,帮助孩子疏导内心的恐惧和忧虑。对于孩子来说,此时此刻,父母就是他们最安全的港湾。
尊重并创造孩子独处的时间。陪伴孩子并非时刻黏着孩子,随时随地照顾到他们的各种需求,反而让孩子们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疫情之下,亲子之间几乎24小时,朝夕相处,彼此空间高度粘合在一起,难免会有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父母每天把孩子看在眼里,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监控之下,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孩子一定不会感到自在,相反,他们会非常渴望能够躲到一个父母看不见的角落,自己玩自己的。这个时候父母其实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处时间,不要肆无忌惮地去侵扰孩子。
适当的放手,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能够独处的孩子是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在他们心里有非常清晰的秩序感,他们也会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有能力去寻求帮助。
其实,养孩子真得就像放风筝一样,手中的那根线拽得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如此说来,养儿育女,真的是一门艺术。
最后,一首小诗献给为人父母者,让我们学会以孩子为师:
我要成为夜空
——那黑色的帷幕,
让孩子的心灵
如璀璨的星辰
闪闪发光
镶嵌在自己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