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掌握实用模型,提升色块细化的效率
画前思考:
- 做两组比例练习,让自己对比例观察更为敏感,有助于前期起形更加准确。
-
模型分析练习。
结合“简单模型”与“实用模型”对照片进行模型分析练习。
发现问题
- 无论是“简单模型”或“实用模型”,在建模时都遇到纠结疑惑的地方。
- 有些地方是生搬硬套的,比如最后一组的仰视角度,“大圆”和“小圆”都拿不准位置和大小。
- 在对不上的地方自己硬编了辅助线。
原因
- 对两个模型还未真正理解。
- 对“透视”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遇到后,就自由发挥,或抄图。
解决方案
- 结合头骨模型&3D模型去理解有疑问的角度。
- 多练掌握不好的“视角”模型,反复看笔记和视频。
- 完成后,再检查一遍,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再试着改改,对比前者看哪个更合理。
实际操作:20分钟
实用模型操作步骤:
外轮廓&简单模型确定。
眼框区域。
a. 确定眉弓位置。
b. 借助头骨模型与图片观察,眼部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
c. 找到眼部区域的转折线。将眼部概括为两个切面。上切面从眉弓开始切;下切面到颧骨突出的地方。眼球区域。
a. 根据眼睛特征,在眼眶内加入一个椭圆。
b. 找到眼眶转折点,将眼眶位置链接闭合。颧骨区域。
a. 眼部下切面的最下面的线是连接颧骨区域线。
b. 根据颧骨的三个面交界处,确定颧骨位置。
b. 人的颧骨类似于梯形,下方位于鼻骨底端。鼻子区域。
a. 鼻子的形状类似梯形。
b. 根据简单模型判断鼻底位置与梯形底线一致。
c. 鼻子的倾斜度与人物倾斜度吻合。嘴部区域。
a. 根据人物法令纹位置,确定嘴巴半球体位置。
b. 圆在下庭范围内切,不要画出人脸范围。
c. 鼻底到下巴的一半是下嘴唇位置。
d. 人的嘴巴轮廓和半球体一样,存在起伏。额头区域。
a. 根据眉弓的起伏&鼻子的位置确定鼻子到额头的转向面(倒梯形)。
b. 倒梯形的上面一根线位于眉弓骨凸出点的位置进行连线。
c. 根据眉弓骨凸起的点位找到额头上的6大面。
画前色块分析
实际操作:1小时40分钟
操作步骤
- 铺灰色,建立“外轮廓”,“简易模型”,“实用模型”,压重色。
- 提亮色。在重色块中找更重的颜色,压重色。
- 在头部重色块中找更重的颜色,压重色。
- 在头部重色块中找亮色块,提亮。
- 细化及修整色块。
发现问题
- 在铺色时,形出现偏差,比如“鼻子”,应该更偏左。
- 第4步到第5步间,思路开始混乱,耗时过长。
- 人物形象和原图偏差严重。
原因
- 对“色块”的角度,位置,比例不敏感。在没有辅助工具时,单凭观察很难意识到错误。
- 没有对色块进行细化分析,对更细小的颜色观察&操作变得琐碎。
- 内部五官和脸部色块没找准,只顾着抄模型,没有结合原图去观察。
解决方案
- 练习“简易模型”,先降低模型中的线段位置、角度、比例的误差。
- 结合“三维模型”和图片认真进行对比和观察,试着在深入一层去分析颜色。
- 在模型塑造,大色块铺色等步骤完成后,结合“原图”&“实用模型”多观察。尤其是“实用模型”建好后,多对比原图,是否分析正确。
小结
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简易模型”和“实用模型”的一些概念上还是没弄清楚,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耗费了大量时间。经过老师指出,又再次结合上课笔记及“画龙”同学的3D模型,和多次练习,才逐渐有了思路。
在色块分析时,重新学习了PS,代替了美图秀秀。利用其图层功能,复盘对色块的分析,更好的把相似色块做了归类。避免陷入反复、琐碎的操作。
学习了“画龙”同学的3D模型,加深自己对3个面的理解,对原图观察更客观。
第二次练习
画前思考
1. 更新操作思路
铺色时按简易模型区分出三大面铺色。
根据实用模型,把脸部按区域拆分成不同的面,每个面都有不同的受光度,结合原图理解面的受光程度,推导出颜色。
2. 模型分析(更新)
- 学习了透视,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判断面与面之间的关系。
画前练习:“位置”,“角度”
摆脱过于依赖临摹纸定位点的习惯,依靠观察和用“笔”量尺寸,完成后用临摹纸校对。
问题:
每一笔判断时间过长,下笔不干脆,。“位置”和“角度”出现严重走形,自己没能及时观察到。
原因:
在基础班,没把基础打扎实。基本的“位置”,“角度”和“比例”技术没及时掌握。
解决方案:
每次画前练两遍模型,在“形”基本准确的基础上,逐渐提升速度。
实际操作:49分钟
问题
- 对操作的流程心里还是有犹豫,在借助“实用模型”铺色时,还是会把颜色铺大,或铺得太亮。
- 第2、4、5步,耗时过长。
- 不能深入刻画色块。
原因
- 对“实用模型”还未真正掌握。
- 对色块的“位置”、“角度”、“比例”拿不准,不敢大胆下手。
- 没有深入刻画色块的思路,颜色抄不像。
解决方法
- 在拿不准的时候,多观察原图和3D模型,借助其做判断。
- 多练小色稿,培养自己的色块“比例”敏感度。
- 多看老师的讲解视频,先跟着老师的思路模仿操作步骤。
第三次练习
画前思考
1. 模型分析
2. 线条的“位置”、“角度”,“比例”练习
通过两次练习,第二次比第一次明显时间缩短了,头部定位比第一次要更准确。
接下来,要继续练习,争取在提高准确率的同时,减少所用时间。
实际操作:48分钟
发现问题
- 用第一印象铺色的时间太长。
- 在套“简单模型”与“复杂模型”时,对一些颜色轻重把握不好。容易一下子提的过亮导致后续无法再提亮。
原因
- 担心出错不好改,下笔犹豫。
- 对相近颜色的轻重心里没谱,只看了一遍视频就开始画了,自己没有认真分析。
解决方案
- 每次画画前练2张第一印象小色稿,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提升观察&修改能力。
- 在画前,先自己演练一遍铺色过程&颜色轻重。遇到问题,思考后仍没有方向,再对照讲解视频。
第四次练习
画前思考&练习
1. 第一印象小色稿练习
发现问题:色块的形状准确性还不够。
解决办法:把大色块概括成更简单形状, 如长方形,便于检查色块的“位置”,“角度”和“比例”是否正确。
2. 上张练习改进方案
铺色+第一印象提升速度。
铺色(拓包+海绵蛋)。
提亮色时注意不要把右侧脸一同提亮。右脸提亮的同时,左脸颜色在提亮时要稍重一点。操作工具从软橡皮改为干净海绵蛋,或相互结合。(目的: 颜色不会过亮,造成后面颜色难以修改。)结合原图观察套用模型。
简单模型:提亮右脸下部,压重左额。(Ps: 仅参考,实际根据操作效果调整。)
实用模型:眼眶下方根据实际效果提亮,眼部色块可以一起操作。嘴部颜色要压得更重一些。
实际操作:46分钟
发现问题
- 套用“实用模型”时,在操作时,颜色轻重把握不准,反复修改,导致效率下降。
- 人物五官形不准,尤其是鼻子,来回调整多次。
- 没有再细化下去的思路。
原因
- 对实用模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做到铺色上的整体推进。
- 只是机械地套模型和抄颜色,但没对鼻子真正理解。
- 目前对颜色地理解只能到实用模型。
解决方法
- 在画前,结合实用模型对色块进行分析,并在纸上练习一遍。从中找到铺色效率更高的顺序。
- 试着根据原图和3D模型建立人物的鼻子模型,进行色块分析。
总结
在操作过程中,分析效率及绘画效率都特别低。下次练习时,为自己设定时间,减少重复出错的地方。
针对不熟练地地方,进行有效练习,不断改进练习方式。用较难地练习代替自己已掌握的技能。比如,发现“小色稿练习”和“模型线稿练习”比“比例测试”更能提升自己对“位置”、“角度”、“比例”地判断能力。
在对上一张练习认真复盘,在提出改进地基础上再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