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着以下同样的困惑:经常和父母吵架,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相互理解;不能很好地维持一段感情,因为男(女)朋友总是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总是很难和别人亲近,周围的人稍微对自己表示出一点关心,就会觉得诚惶诚恐,不知道如何是好。
如果你也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上面这些问题,《亲密关系》这本书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这本书里,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充分结合自己和妻子的生活经历,用平和的语言生动地向我们解释了发生这些问题的诱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绚丽——幻灭——自省——启示。在前半段作者通过一些例子分析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即绚丽和幻灭),后半段则是如何对自己的某些不正确的心理问题(诸如自我否定、对家庭的无条件牺牲等)做出正确疏导(即自省和启示)。本篇文章主要总结前面的绚丽和幻灭。
01
人和人之间的亲疏远近,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而这种对于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从幼年时期,就已经存在于我们和父母之间。我们希望父母看到自己、认可自己、表扬自己以及保护自己,在多番试探之后我们开始哭闹、抱怨、发脾气、装可爱……但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需求都会被满足,也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有着足够的耐心。所以这些未能满足的需求便被我们丢进了心底,一点一点的堆积,直到有一天,我们有了能力寻找父母之外的亲密关系。于是我们便把心底多年累积的需求逐一列出,形成了自己的择偶观。
我们怀揣着这个愿望清单,展开寻觅之旅,希望找到一个为了我们可以抛弃全世界,而且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网络上有一句流行了很久的话这样说: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穿越人海,只是为你而来。
其实,这种美好感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足。然而在心灵深处,我却清楚地感受到欲望在啃噬着我,由于我用很强的羞耻心来作为防卫的机制,欲望才不至于暴露出来,于是,“求偶游戏”便开始了。
我们费力寻找符合自己内心标准的伴侣,经过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有一个人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为了让这个人注意到自己,我们便不由自己做出了这个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假装自己拥有那些需要他(她)来弥补的素质。举例来说:如果你缺乏自信,那么你就会被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吸引,于是你为了吸引到她的注意,便努力做出很有自信的样子。你成功了,她确实注意到了你,但你却没有意识到,她其实也是一个和你抱有同样心思的不自信的人。
我们总是会心存侥幸,自说自话地认为只要这个理想情人被自己所吸引,就不会计较我们之前的伪装,而且这个理想情人还会主动地满足我们心底的需求,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时候的你可能会由衷地说一句:啊!这个人就是我的命中注定!为了她我已经寻找了一辈子。
所谓绚丽,也就不过这一时刻!
02
一开始的美好很快就被现实所打败,你发现你的伴侣在一点点的让你失望。从一开始的用左手拿筷子,到后来的不喜欢吃蔬菜,然后她说话的语调开始让你不舒服,而且她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善解人意,最后她出现了很多很多的缺点,你开始觉得厌烦。于是你觉得这个人并不符合你的理想,必须要重新开始寻找。
就这样换了好多人之后,你开始觉得符合你要求的人并不存在,于是你开始了另一个伟大的计划——找一个和你的标准最为接近的人,按照你的理想开始改造。
我会买书给她看,让她变得善解人意;如果踏青时她跟不上我,我会带她去健身;而且,我还会让她习惯乡间小路的尘土、虫子和炎热。我一定要让梦中情人成真,不计代价!
可是有多少人会真正地屈从于你的改造呢?于是矛盾便开始了。
当我们的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般人会用两种方式进行表达。第一是明示,心直口快的人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但这样的人比较少。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种方式,即暗示。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暗示呢?首先,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要求,但你不想表现出软弱和渴望;第二,你希望你的伴侣可以像拥有读心术那样的特异功能一样对你了如指掌。
你的需求与日俱增,你的伴侣只能忙着应付或者忙着猜测。久而久之,你开始怀疑你的伴侣是不是真的爱你,因为她没有完全满足你的需求,或者她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的各种明示暗示。你想要的越来越多,你的伴侣能给的却越来越少。甚至已经想不起来上次说“我爱你”是在什么时候。
可是无论有过多少明示或者暗示,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幻灭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