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上一篇翻译歌词的文章,距离上次正儿八经的更文(4/23世界读书日那篇),已经过去了半年。
这年头,“时光飞逝”已经被感叹到麻木和毫无意义,所以我不想再强调。但对于一个公号狗而言,这样的更新频率真的是有点太任性了。所幸掉粉不多,感激又惭愧之余,承蒙读者不离不弃的守候,还是应该露面给个坦白交代——公众号断更这半年,我都忙啥去了,为啥断更如此之久……
要真说起来,无非也就是一些细碎琐事,日复一日的上班、家务、健身、学习……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自己一天天的变老。
以上列举的各种繁忙是刚需,写作这件奢侈品经常就无暇顾及了。
写作既是奢侈品,也是珍爱品,我总是期望赋予它完美的氛围——大块清闲时光,沐浴更衣焚香,闲来无事挂心头,身边没有孩子们聒噪,心远地自偏,我完全地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和文字世界……
遗憾的是,这样的时光太过稀罕,这半年内一刻都没有。对于自己的文字,我既期望能给读者传递价值,又能享受创作的快感,不想只写些碎片文字草草应付,期望篇篇都是自成系统的、发自肺腑的倾情之作……
如此,于是,就断更了半年之久。
这半年的忙碌中,大致有这五件事,可以来聊一聊。你要是读得无聊呢,就随时关闭窗口;要是略有兴趣,就随便看看,当是老朋友之间的闲聊,说不定你正巧也有类似经历,或者有你正需要的彩蛋呢。
1、参加驾考科目一考试
说起我的学车经历,那就是一部心酸血泪史,我敢保证很少有人雷同。如果真有,一定留言告诉我哈,请你吃“同命相怜”大餐。
时光倒流回到遥远的2004年,我报名学车。那时的驾校还不像现在这么管理规范,教练骂人索礼是普遍现象,学费还很高。在忍受着教练的骂声与恶习中苦练了好几个月后,我终于要参加科目二的考试。可是,意外却来临了……
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怀孕了,但不想前功尽弃,还想咬咬牙坚持考完。于是瞒着教练,还是每周末来回挤两小时的公交车去练车。就在考科目二的前一天,我被诊断为“先兆流产”,因情况不妙被医生摁在医院不准离开半步,强行住院一周。
到此,我已别无选择。摆在眼前的优先级取舍非常明确,再无奈我也只能放弃练车,先保腹中娃娃。
万幸的是,宝宝顽强,顺利度过危险期。生下他以后,我的两年学车有效期已过。就这样,我的第一次学车以失败告终。
那之后的好几年,驾校治理日益改观,学费也逐年下降,考试难度不如现在,真真是学车的好时节。但我都因为照顾年幼孩子无心也无力再去学车,关键是心理阴影还在。眼看着我的很多更年轻同事都一批一批的拿到“小本本”,我还在原地踏步,不禁感慨:老娘当年要是……现在早就是老司机了。
后来,当孩子长大一点,我终于再一次鼓起勇气想重返驾校。在联系好了驾校和教练后,再一次意外发现——怀孕了。
这回我一鼓作气,生完老二一岁多,就咬咬牙去驾校报了名,想赶紧了结这件幽灵般缠绕了我十几年的心事。于是,就在今年夏天,我顺利通过了科目一的考试。希望这次不要再出什么幺蛾子,让我顺利通关,否则真成一道被诅咒的魔障了。
关于我的学车经历,且听听我儿子是如何跟他那些哥们儿取笑我的:“我妈,第一次学车,怀了我;第二次学车,怀了我妹;这次又去学车了,估计是要生老三了。” 呸呸乌鸦嘴,我把这视作此生中听过的最恐怖最恶毒的玩笑。当年还不是你小子,坏了老娘我的大事儿。
学车这件事带给我的人生经验是:
做事当然还是要计划和努力,但很多事真不是你努力就行的,还得老天的配合。老天要成心想跟你开玩笑,千万别较劲,顺应而为一笑而过吧,否则还能咋样?就像古希腊的俄狄浦斯,再怎么费尽心机,最后还不是没逃过预言家口中那弑父娶母的悲惨命运。
2、老二断奶
由于偷懒图省事,从一开始我就把她养成了“奶睡”的习惯,这个被育儿专家无比诟病的恶习。这个恶习,对宝宝来说实在太享受,对妈妈来说又实在太便利,所以其戒掉难度堪比戒烟,也增加了断奶的难度。
而且,孩子渐渐懂事,越大越难断。听过身边一些艰难断奶和“断奶后又复吸”的惨痛案例以后,我对断奶越发没有信心。再说,我也舍不得靠和孩子分睡来断奶,太残忍。
老大11个月还在懵懂中就被断了奶,那时我正好随公司活动外出一晚,趁机就断了,其顺利程度令这次成功经验几乎难以复制。
到了近两岁,天气渐渐转热,奶量大不如前,她的“奶瘾”却越发严重,白天没事就跑过来吸两口,晚上也睡不踏实,喂奶也带给我自身诸多限制(比如不能随心所欲喝酒,哈哈)。她吃饭喝奶粉都好,从生理上而言,母乳已经没有意义,纯粹是心理安慰。但看她如此醉心于此,有时我又心软退缩了。
反复摇摆了几次后,我终于还是下定了决心,打算在端午节前后下手,面对难以预料的结果,心里打怵。
巧的是,在公司走廊偶遇一位也是刚给老二断了奶的同事闲聊,她介绍了一个好用经验——贴创可贴,根本无需和孩子分睡。如此这般的传授了一番,包括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半信半疑间,我决定一试。场景在脑海里预演了很多遍,孩子要是大哭大闹怎么办?要是硬撕下来怎么办?晚上就是不睡觉怎么办?都一一想了对策。
一个周末,趁她午睡我贴了创可贴,万一被她撕掉,在贴创可贴之前又涂了中药。在此之前两天,如同事建议,给宝宝做了很多思想准备,管她能不能听懂。处心积虑,力求万无一失。然后,忐忑着等她醒来。
醒来以后,如往常一样,颠颠儿跑过来,扬起小脸,满怀希望着美美吸几口。我边捂住衣服,边说了这段反复在心里演练过很多遍的台词:“妈妈和宝宝说过的呀,宝宝长大了,不用再吃妈妈奶了。奶精灵要跑去给弟弟妹妹他们吃咯。”她根本对我的唠叨听而不闻,依然用力掀开衣服。在看到创可贴的那一霎那,她愣了一下,有点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我继续重复这句台词,依然搂着她亲着她语气温柔,就怕她在顷刻间会突然大哭令我措手不及。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她冲着我调皮地笑了一下,很懂事地把衣服给我拉下来盖好,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丝毫没有任何不悦。之后又不相信似的跑过来掀了几次衣服,每次都是类似表情。晚上睡觉,辗转反侧了一阵,在我的轻拍和哼唱声中也就慢慢睡去了。之前预想的那些可怕后果,都没有发生。
如此贴了半个月的创可贴,断奶一事算是圆满告终。我特意去感谢了那位分享经验的同事,而且特别好奇这一过程孩子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反应。
由这件事,我所想到的是:
1、有些事没有想象的困难,很多障碍都是自己设置的。
2、凡事都要多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然后不妨尝试一下。
3、孩子远比我们预想的要出息。
3、老大小升初
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我俩以往认为的“孩子学习只要保证课堂效果,根本无需补课”的观念彻底被颠覆,也总算深刻认识到中考形势如此严峻。
小学毕业前夕,就被通知毕业考之后还有初中分班考,所以要参加准备分班考的补习班。分班考以后,要参加小升初的暑假衔接班,提前学习初一内容。这些都出乎我们原来对于小升初阶段的认识。
据我们了解,身边几乎所有孩子都在参加这两个补习班,有些甚至是语数英史地生六科全补。最初的抗拒、怀疑、犹豫之后,我们也报了名,但只按照他自己选择报了其中三科。
事实证明,在大多数人都提前起跑的情况下,你原地不动是会落伍,并且日后要加倍出力追赶。补课大潮中,我们就如此被裹挟着卷入了。尽管教育部一再治理,家长们齐声抱怨,但对中考升学的焦虑还是让补课市场繁荣昌盛。作为个体,家长和孩子其实已经被绑架了,无力对抗,别无选择。
升入初中,有幸孩子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一位出身文学专业的年轻人,喜欢孩子,博览群书,对很多事独有见解。见过一些只抠大纲、自身却很少阅读的语文老师,我很怀疑他们能把孩子引领到何处。我始终认为文化底蕴是一位语文老师必有的重要素养,而阅读是通往文化底蕴积淀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一位语文老师是否具备名师潜质的分水岭。真是万幸,孩子六年级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也是如此,因此激发了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也提前积累了文学常识。
和这位初中班主任聊过几次,出于对文学的兴趣,我也把他视作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专业文学导师。他给我推荐了两本文学专业的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和《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著),以及两本关于小说鉴赏解析的书《小说课》(毕飞宇著)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著)。我读的如饥似渴,认真笔记,仿佛又回到了求学时代。这算是因孩结缘的意外收获。
4 、恶补文史哲
这半年虽然输出得少,但输入却一直源源不断,主要在支离破碎的时间夹缝中通过阅读和听课两个渠道。整理内容时竟然发现,文史哲三个领域占据大头:
文学
阅读以上书籍。既然是教科书,必须系统、专业、架构清晰,这一点很符合我的思维习惯,可能是因为多年从事理工专业。虽然是教科书,但语言凝练精准且具美感,读来不失愉悦享受,这点又很合我挑剔文字的胃口。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犹如一根线,把过去我所知道的很多零碎知识都给穿起来了,宏观清晰,不再琐碎混沌一片。想起以前一位老外同事,她老是强调,工作中要善于connecting dots,建立overall picture,此为同理。
和教科书的严谨全面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是《文学回忆录》这套书。由木心讲述,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整理,是1989年到1994年间,木心先生在美国纽约对一众艺术家开讲的文学史讲稿,共计85讲,逾40万字,信息量极大。
以作家的个体视角回顾中外各个阶段的文学史,风格鲜明,主观但真诚,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虽有时发散离题,但灵动飘逸,且金句频出,读来爱不释手,也是深得我心的一套书。
另外两本则是知名教授的讲课实录,语言有趣接地气,从不同角度引领我们重新理解原著。没读过的原著,有冲动去读;读过的原著,发现很多东西自己之前并没有读懂。
历史
受他爹影响,儿子酷爱历史,能随口说出很多我所不知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还能流畅地脱稿讲出中国几千年来历代更替的主要事件和帝王。听他俩聊历史时,我从来都插不上话,于是内心暗暗发奋图强,要补补历史扫扫盲。
鉴于我的当前小儿科水平,于是儿子就跟我推荐了这套浅显易懂、也是他很喜欢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出自网红作家二混子之手,图文并茂,超级搞笑,寓教于乐因而学习效果不错。
哲学
无意中发现了喜马拉雅的一门西方哲学课程,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周濂教授讲解。周老师讲得系统、专业且有趣,我听得如痴如醉,尽管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但且留疑问,做好笔记,等待一点点再去拨云见日。
大学时选修过一门西方哲学课,厚厚的笔记还在,正好对照着整合,理出脉络和要点。
可能我骨子里本就有着文史哲基因,却误入歧途从事理工专业多年,但那只是谋生手段,是安身立命的责任,灵魂深处并无多少快乐可言。然而一掉到文史哲的海洋里,整个灵魂都鲜活过来,如鱼得水,难以自拔。
正如电影《死亡诗社》里的一句台词: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于我而言,理工专业是前者,是生存;而文史哲却是后者,才是生活。
不要问我“这么大把年纪了,你还学这些知识有何用?”是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对我来说,知识即快乐,学海无涯乐作舟,它让日复一日的生活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可惜当年上学时并不能领会个中妙处。
没有食物,生命难以为继;没有知识,灵魂无处安放。
正如周濂老师在他的哲学课里所说的,“理解了并不一定能怎么样,但理解本身就是馈赠。”
5、出书样章目录提交出版社审核
有家出版社对我之前发在公号里的“职场成长系列”文章感兴趣,有合作意向。因此应他们要求,我花了一些时间写样章和目录,提交给他们审核。目前结果未知,出于版权保护,此系列文章暂停更新。
不管结果怎样,我都会接受那是当前最好的结果,正如东升西落、春耕秋收,一切自有它成熟的时机。
最后的交代
其实,刺激我写这篇文章的,是《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
很多年前我读的基本上都是文学类书籍,后来出于工作和写作需要,我读的大多数都是以干货取胜、忽略文笔的致用类书籍。致用类书籍功利、入世;文学类书籍超脱、出世。读这本书时,我又重回久违了的文学世界和文字世界的美好。于是,写作灵感也随之被勾起。
在写公号之前,我曾在新浪博客写了很多年。这两个阶段我的写作状态完全不同,写博客时随心所欲,不考虑用户需求只忠实于自己内心,受表达欲望驱使,独语式的自嗨。写公号文章则把用户需求摆在首位,列提纲,划重点,重干货,轻文笔。
两种状态各有所长,面向读者群也不太一样。以后我的公号文章可能要两种写作状态兼顾,两种写作风格并存,有时也会分享些以前博客的旧文。
而且,阅读和课程输入时,由于认知突破带来的收获和喜悦,我会经常有写点什么放到公号分享的念头,平时积累的可写素材也很丰富,但总觉得文章结构还不够完整,主题还不够明确,思考还不够成熟而作罢。有人评论我的文章,感觉是“论文式写作”,力求面面俱到。我想以后要放弃完美主义,哪怕只是一点对读者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值得分享的。文章也需要瘦身,不一定要篇篇大餐,精致小菜照样爽口。
我暗暗发誓,以后不会再断更这么久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六个月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