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之三)
121.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
122.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的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
123.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
124.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125.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126.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127.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是掌握知识。
128.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他并不以识记为目的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129.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
130.个性的和谐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即从幼小的年纪开始,就应当使一个人从亲身经验中得到一种信念:生活中有一个叫做“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泉源,它只有在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什么和他对社会贡献什么这两者达到高度和谐的地方才得以展开。
131.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象变得麻木起来。
132.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133.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尽。……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134.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我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每当我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象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情暴躁,或者对知识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学生怀着冷酷的心情,对知识毫无兴趣地走出校门!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135.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中和成就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136.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
137.意志的培养,就是从自己向自己提出目标、集中智慧的努力、思考和理解以及进行自我监督开始的。
138.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
139.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
140.食欲不振对健康是严重的威胁,是身体不适和生病的根源。其主要的原因是:连续几小时地坐在气闷的教室里,从事单调的脑力劳动,缺乏多种室外的活动,总之处在一种“氧饥饿”的状态中,孩子们整天呼吸着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空气。……会引起内分泌腺的疾患,而内分泌腺对食物消化的作用是很大的。同时,这种疾病会变成慢性病,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奏效。消化器官的疾病还有一个起因,就是有些家长为了引起孩子的食欲,就拿各种零食特别是甜的东西给他们吃。消除“氧饥饿”的状态,建立一个合理的变换空气的制度,——这是关心学生健康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
141.如果儿童是带着很不愿意的情绪去拿起书本的,那么这就不仅压抑了他的精神力量,而且对内部器官的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了解很多这样的事例:当儿童怀着厌烦的心情去做作业时,他的消化机能就严重减退,终于发生胃肠道疾病。
142.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
143.如果没有文化财富——知识、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美,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暗淡、狭隘,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人的幸福。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起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不可熄灭的向往。
144.每一个课外小组都是一个创造性劳动和完满的智力生活的中心。我们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性活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就在于他对真理的认识和发现是跟个人付出的创造力融为一体的。他感觉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和钻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奥秘。
145.为了点燃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造精神,必须在所有这些“心爱的角落”(编者注:指学生课外活动场所)里为学生提供各种最重要的劳动种类,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把这些劳动转换成真正适合儿童去从事的活动。
146.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我们之所以有一批着迷于技术、植物栽培、果树栽培的学生,就是因为有一批热衷于自己爱好的事情的教师在他们眼前做出了榜样。……他们每个人总是跟学生在一起设计着什么东西。从这些教师手里制作出来的各种东西,都以制品的美观、工艺上的精巧而见长。
147.培养学生的心灵,这就意味着使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智慧、意志、发明创造精神投入到劳动的物质成果中去,从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自己”。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十三、十四岁,还没有体验过这种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我们就为他的命运感到坐立不安。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是一个人的自尊感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的源泉。只有那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148.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从儿童的学校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就要使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就是对劳动的认识,把劳动看成是需要智慧的、非常复杂的事情,从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年轻的劳动者的人的尊严感。
149.教育的明智、复杂,令人痛苦的艰难而同时又是令人欢乐的地方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早在童年时期、童年和少年交界的时期以及少年时期,就在一项心爱的劳动中发现自己,忘我地迷恋于心爱的劳动,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
150.人在劳动中的表现,正是去获得和理解这些无价的宝藏——道德信念——的途径。如果人没有使出全部的体力和精神力量,手上没有老茧,没有流过汗水,没有疲劳和克服困难,他是不可能取得和理解信念的。我深信,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手上就磨出厚厚的老茧,这是人的心灵的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一把打开通往和谐的教育世界之门的金钥匙。谁能在学校里创造一个思想的王国,他就能获得这把金钥匙。
151.真正精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不把教材的提纲写进课时计划的。他的知识就在自己的头脑里。课时计划只不过是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而已。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教师死守住讲课提纲,如果教师很费劲地寻找着他要讲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听懂教师所讲的东西的意思,他们的头脑里就会是一团乱麻。
152.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地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必须给学生挑选出这样的智力任务,使他使足力气,集中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的欢乐。
153.课——这首先是具体的儿童。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
154.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
155.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如果你们看到某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忠实地复述教科书,那就可以断定,这位教师距离教育工作的高度素养的境界还相差甚远。
156.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
157.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科学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158.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条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159.首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人,而不应当看作是接受、接受、再接受的知识库。知识只有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与人所认识的精神世界的融合中产生出来,知识才能成为一种福利。知识欢乐的最重要的源泉(而这种知识欢乐的情感,也是能长成丰硕的精神生活大树的一粒种子),就是体验和感受到知识则是我的智力创造的结果,探索的结果,心灵劳动的结果。
160.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栓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己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
161.我们深信:如果学生在少年时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的思维。我们力求做到:每一节课上,在学生特别是少年的脑力劳动中,一定要使对概念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真正的教育能手总是竭力使抽象的概念能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们积极地认识事物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162.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它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没有看见过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所以应当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使得高年级学生已经能从整体上分析完整的课题,去思考一些较重大的带探索性的问题。
163.讲完新教材以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使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教师讲过的东西。……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有经验的教师们都认为,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
164.我们在开始讲课以前,就向学生(从五、六年级开始)提出要求:“你们在听讲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材料的逻辑组成部分,你们不要花力气想把一切都从头到尾地记住,而只要记主要的东西。”学生们以浓厚的兴趣来对待这一要求,因为它是符合他们喜欢思考的这一愿望的。学生们又逐渐地过渡到完成更复杂的要求:在听讲过程中做简要的笔记,把主要的逻辑点及其顺序记录下来。
165.驾驶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相当于初中学生——译注)的智育中,这种办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
166.教师要善于偏离计划以至完全改变计划,这并不是不尊重计划,而恰恰是出于对计划的尊重。所谓创造性,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的,服从于灵感的,不可预见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细地预见到并且研究过教育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的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
167.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具体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168.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
269.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170.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的疑问的那个方面,而疑问的鲜明的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是思维的情感——意志的源泉。在这里,极其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这样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想看到不易看到的东西,想理解隐藏着的东西,以及从平常的、习惯的、随时随地可见的东西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
171.对少年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我们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
172.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有些教师持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
173.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对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
174.研究性学习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运用。儿童在分析某种现象时在多大程度上积极地表现了智慧的努力,不仅决定着知识的深度,而且决定着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在从事真正的脑力劳动:他们深入地分析活的语言现象(语文课),进行比较和对比,自觉地努力去克服困难(这时的困难已经形成明确的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在日后实践中更完善地运用这些知识的志向。
175.成千上万的教师都遇到这样的困难: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教师们鉴定——却变得愚笨、无能和满不在乎了,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想到这些,我们就想找出产生这种可悲现象的原因。这种坏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少年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样做的结果是很荒谬的:按教师的设想来说,这样做应当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然而实际上却使它变得更艰难了,这就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术,使它变得迟钝起来。
176.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发展。必须给学生挑选出这样的智力任务,使他使足力气,集中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的欢乐。
177.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事实和现象,是刺激积极的脑力活动的一种手段。……在独立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会产生许多问题,在普遍的、经常遇到的事情中有许多复杂的东西这一点使他激动,促使他去思考现象的本质。所有这些也就是一种情绪——意志的刺激。没有它,思维活动的幼芽就会枯萎。独立研究的对象,可以包括图画、草图、示意图、进度表、模型、活动的语言事实(词、句)等。教师的技巧就在于,不要把这些东西以现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是作为一项脑力劳动的任务让他们去解决。我们努力采用探索问题式的讲课方法。这就好比教师把一些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学生,让他去掂量,怎样把这些“砖瓦”用到正在建筑的完整知识体系的“楼房”上去。
178.如果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你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枝干枯的花朵,而要象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
179.思维就像一朵花,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让我们教会儿童思考,在他们的面前展开思维的最初的源泉——周围世界吧。让我们把人类最大的欢乐——认识的欢乐给予儿童吧!
180.有教学,但是没有智育,——这是许多儿童知识肤浅和不巩固的主要原因。智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通过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明起来,使学习对他来说并不因为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变得越来越难。所掌握的知识的分量本身,并不是智育水平的标志。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使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所必须的脑力劳动成为发展智育和能力的手段。要使获得牢固的知识这个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同时成为智慧的培育者。这是学校生活中最微妙的、也可以说最难以捉摸的事物之一。
181.即使教学大纲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没有高明的教师用敏锐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双手去实行它,那它仍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182.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183.我们在学校里工作了三十五年,而直到二十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必须进行一些专门的工作来使儿童变得更聪明。不能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变得更聪明了。这一切远不是这么简单的。
184.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蓬勃的智力生活。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
185.正象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
186.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是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
187.我深信,能构成最精确的定义的是下列表述,教育过程表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精神生活的一致性,即他们的理想、目标、兴趣、思想、体验的一致性之中。
188.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的生活的整个的道德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对自己教育的对象即年轻的一代的未来的观点)是否紧密地融合为一体。教师的个人榜样,——这首先是指他的信念的力量,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他的道德面貌(用自己的智慧、理智和知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服务。)
189.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我认识一位教师,他“对一切都感到厌烦”,……学生从他的话里感到他的思想是停滞的、僵化的。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
190.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效率,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