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在阳历的1月20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 象 人 形
《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才也。凡大之属皆从大。 ”意思是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所以“大”字像人的形象。大,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才”字。所有与大相关的字,都采用“大”作边旁。因此,甲骨文取人形为字形表示“大”。
人是万物之灵,人们将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大”还可引申指那些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技艺精湛的人,如《孟子·尽心上》中有“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技术拙劣的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
甲骨文·大
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造字本义便是如此。
金文·大
小篆·大
“大”在古代同“太”。《广雅·释诂(gǔ)一》:“太,大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意思是说,后世人们凡是用“大”字来形容事物而仍感到不够充分的就用“太”。可见“太”比“大”程度更甚,比如“太学”就是指最高学府。
在远古时代,人的体格出众被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邦的人为“大夫”,读作dài 。而在奴隶制社会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秦汉以后有御史大夫、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这些“大”字都与官职有关,读作dà。宋代以后称医生为“大夫”,这里的“大”就只能读dài。
⊙ 图片来源象形字典网
“寒”字,华华在小寒时节已有解说。顾名思义,“寒”字的本义是指“寒冷”。
《群芳谱》上对“小寒”解释为:“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而对“大寒”则说:“大寒,寒威更甚”,“大者,乃凛冽之极也”。古人认为大寒冷于小寒,所以说大寒是“寒气之逆极”,但是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也就是说,就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的寒冷程度而言,名为“大”者实为小,名为“小”者实则更大。
从冬至开始“数九”,“三九四九不出手”,大寒已进入了“四九”,七天后即进入“五九”(也就是这个月的27号),整个“五九”都是在大寒节气中。九九歌里唱道:“五九六九,河边望柳。”从河边望柳,隐隐已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所以不会像冬至到小寒这段时期那样严寒。当然,这是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以北而言。
大 寒 三 候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均按照季节有规律地活动,也被看作是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甲骨文·乳
“一候鸡乳”。“乳”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伸出双手怀抱因饥饿而张开大口的孩子,表示母亲用奶喂养孩子,这里表示繁殖的意思,也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多指鹰隼之类的鸟,“厉疾”表示迅猛,此时鹰隼之类的禽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解释说:“腹坚,言层冰坚固凸出如腹。”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而且最结实、最厚。这足以见大寒的冷酷本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农谚说:“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意思是如果大寒这一天天气不太冷,那么寒冷的气候就会向后延展,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相对寒冷。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来年的天气就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因而有“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的说法。还有“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意思是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大雪,把危害农作物的蝗虫幼虫冻死,来年的农作物就能丰收,农人们也可以丰衣足食了。
过了大寒,又一年
俗话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到了大寒,春节也就不远了。大寒到立春是新旧太岁交承之时,每到大寒时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佳肴,准备迎接新年。祭灶、除夕等节日也处于大寒之中。
“祭灶”就是祭祀灶神,通常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民间就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说法。旧时,百姓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为灶君司命或司命菩萨,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的神像。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用玉米或小米做“祭灶糖”,晚上敬献祭灶,意为堵住灶王爷的嘴,免得他上天后瞎汇报。这一天还会燃放鞭炮送灶神等。灶神是民间富有代表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神,寄托了劳动人民辟邪消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早卧晚起,宜养“藏气”
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因素中,冬天寒气最盛。对人体而言,阳气是人体的温热之气、生长之气,对我们很重要。而在六气之中,最容易伤人阳气的莫过于寒邪了。大寒时节,日常起居一方面要御寒,另一方面也要防风。《黄帝内经》也讲:“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已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无扰乎阳”就是不要扰动、耗损人体的阳气,具体的施行方法是:
1慎起居——多睡些懒觉
冬季的起居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虽然我们有“早睡早起身体好”的养生谚语,但在冬天,我们可以稍加变通,虽然不必像虫类生物进行冬眠,但适度延长睡眠也是呼应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仅避免早晚更加寒冷的外邪侵入人体,而且,增加睡眠的时间,也能够促进人体的阳气很好地潜藏到体内。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我们在睡眠时,人体的阳气进入五脏,在醒来时,阳气由五脏出于四肢与肤表。睡眠是潜藏阳气、保护阳气非常重要的方式。
2敛情志——变得沉稳一些
《黄帝内经》对冬天的情志要求是“使志若伏若置,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到了冬天,我们的精神情志应该内敛一些,不要过分张扬和外向,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这正和夏日里调养精神的方法“使华英成秀”截然相反。如何做到精神内敛呢?《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保持内心的恬淡、减少过多的欲望是精神能内守的前提。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定的养生活动来促进精神内守,如意守丹田,控制情志不要出现大的起伏,如大喜、大悲、大怒等等。
3适寒温——避风寒很重要
住房
在冬季要“去寒就温”,即躲避寒冷,多接近阳气、热气。自古以来,中国北方寒冷地带的住房,不仅结构、质料致密,而且均是面南而立,即将门、窗均向南方开设,这样的房屋,一方面,可以接受、容纳最多的阳光;另一方面,冬季寒风从北方而来,这样可以躲避寒冷风邪的侵袭,可以理解为是聪明的古人“去寒就温”的一种生活方式。《诗经》中有“塞向違户”之说法,在古文中,“向”本指向北的窗户。把朝北的窗户堵塞好,把门也封严,准备过冬。
穿衣
为了“去寒就温”,冬季穿衣也要注意保暖,最好把人体严严实实,而不要裸露肢体、肌肤。如果经常在闲暇之时,安静地晒晒太阳,对人体的阳气就更为有利。
4节动静——运动要有度
在冬季的动静要求,《黄帝内经》的要求是“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是频繁,夺为耗损;导致阳气从皮表脱失的常见因素是汗出,运动则是汗出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动静结合、劳逸适中的《黄帝内经》的作者,主张在冬季要收敛动作,以体止安逸为主,避免出汗,因为汗出时皮肤汗孔开启,与自然界在冬季“闭藏”的要求不吻合。从这一点来说,冬练三九、冬泳等观念,均与《黄帝内经》的冬季养生理念存在一定的分歧,要慎行。
做好冬季养藏,既要减少阳气的损伤,又要避免精气的耗损,保护人体的肾元之气,才能为来年的健康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