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麴草(学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是菊科,鼠麴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达40厘米或更高,部不分枝,有沟纹,叶无柄,叶片匙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匙形,上面常较薄,叶脉下面不明显。头状花序较多或较少数,花黄色至淡黄色;总苞钟形,总苞片金黄色或柠檬黄色,膜质,有光泽,外层倒卵形或匙状倒卵形,花托中央稍凹入,无毛。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花冠顶端扩大,裂片无毛。三角状渐尖,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圆柱形,1-4月开花,8-11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台湾、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也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及印度。生于低海拔干地或湿润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见。
鼠麴草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鼠麴草在厦门的称呼是鼠壳草,我们这里把它拿来与糯米磨成的粉结合,成为一种地道又好吃的美食——鼠壳粿或“乌草龟”,“乌草龟”闽南语发音是“哦凑姑(三个字都发第一声)”,估计是因其制成的粿呈乌黑色,且外形如龟壳而得名。
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母亲所在的村庄并没有这种制作这种美食的习惯,在一群闺密之中,只有景的妈妈所在的村庄才有这种传统,每一年他们都会召集许多亲戚,连同一家老小共同制作这一道传统美食。
今年在景的要求下,阿姨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原料,鼠曲草要经过挑选、清洗、蒸煮后连同打好的糯米粉团一起锤打。捶打二字说来简单,富含有粘性的团子,锤下去容易拿起来却难,没有巧力、臂力和体力的人还真的做不来。今年很幸运的,据说98岁的阿公居然亲自上阵,30斤的糯米团在几个亲戚和阿公的帮助下捶打成型,体力和耐力都让人惊叹,令我们一群弱女子惭愧不已,我们别说捶打了,锤下去能不能拎起来还两说呢,惭愧,惭愧。
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清洗蒸笼以及印模、各种容器,清洗一大篓的芭蕉叶;劈柴(阿姨说以后如果找不到木柴可能就做不了了,的确,烧柴火蒸出来的粿特别的香);制作花生芝麻等馅料,甜的有纯花生的和花生加芝麻的,咸的还要加入自家栽种的蒜头捣成的泥,30斤的皮要准备的馅料非常的多,又是另外一套繁琐的工序。
等到我们几个确定时间可以,又得提前一天泡好米,然后拿去磨成粉,再加各种材料揉成糯米团,最后才能和煮好的鼠曲草一起捶打,捶打的时间需要长,越久越能显得弹性软糯,是决定口感的一道重要工序。
所以我们过去的时候实际帮不了太多忙,都是我们无法拿捏的活,最后只能帮忙剪剪芭蕉叶,往甜馅的粿上面放做记号用的枸杞和胡萝卜,把做好的乌草粿摆放到蒸笼这种小活了,然后就是坐着等吃了,但即使是这样,几个女人还是累到不行,哎呦,比起阿姨、叔叔和阿公的精神烁烁,我们简直是弱爆了。
本来想要下午就回家,几个姐妹一直劝着一起晚餐,只得答应,景特地送了一份乌草粿给母亲,于是中间抽空拿了过去,顺便玩了一下她的小孙子,六个多月,太可爱了。
然后就是晚餐,连同后面过来的几个同学坐满了一个大圆桌,美食当前,好友在旁,一群人开怀畅笑,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