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给姐姐报完学校,查询得知已被录取,曾经在朋友圈里发文四个字“尘埃落定”。今年今天为止,妹妹的成绩已出,发挥失常也好正常也罢,大致的学校范围基本了然于心。在经历了最初的失落和难以接受之后,妹妹这几天情绪已稳定,无奈地接受了自己给出的答卷。虽然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结果不尽如人意,可幸高考相对于漫漫人生路,虽然关键,也仅仅是一步而已。
在孩子进入高三之初,被各地家有考生的同事同学朋友拉进N个高考群。最有意思的是呼市二中的一个家长群,每天定点有家长组织学习各种录取规则、学校章程,手机满屏幕都是“分数清”“志愿清”的讨论,不由得可怜独生子女父母的那份辛苦。从每一个宝贝呱呱落地,一切以他(她)为中心,时时刻刻准备着全家总动员。
说起来,我也算身经几战的老高考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己亲自参加的两次高考,去年今年外甥女和女儿的陪考。虽然嘴上说不在乎、不在意,看到周围摩拳擦掌的家长、报名机构的阵势,不得不作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调整。
二十七年前的一九九零年七月六七八三日,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因为高中在县城最差的中学三中,加之高考前为了给我们减压(那时由于营养、学习等多重因素,不幸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患有神经性头疼等疾病),如今已故的班主任老师常常叮嘱我们:别太拼命学习了,考一个可以去一二中补习的分数就可以了。于是,很放松地去参加了高考,预料之中地以六分之差落榜。有遗憾但不至于悲伤。因为没希望,所以没失望。补习一年的第二年参加高考,不记得有多大心理压力,只记得那一年是正真地拼了命在学习,孜孜不倦,苦中作乐。考完等待估分报志愿的期间,父亲有事到县城见面,我毫无悬念地告诉他:回去准备上学的行李吧。报考学校更是盲分盲报。在不知分数、不了解学校专业的情况下,三个自愿分别是:上海交大,华东交大,长沙交大。结果分数出来和预估的相差六分,被华东交大录取竟然发现它在南昌不是在上海。
去年外甥女高考,成绩出来也是比预计的低不少,一本线都没达到。孩子心情不好也没有太多表达,因为父母没在身边,帮不了任何忙,只告诉她就在呼包集就近上学。小姑娘自己参考招生计划书,把每个学校可能录取的专业记了厚厚的一笔记本。最后补录到财大一个不知所云的专业。(当时想法是:因为分数低进不了好专业,退一步求其次,先进学校再想办法转专业。)我前面所说的“尘埃落定”其实没有落定,今年四月份小姑娘自己参加考试转了个相对靠谱的专业。三年后如何,谁都无法预测,告诉她的是:每一天认真努力、尽力。
有人说,高考是考孩子,报志愿是考家长。所以,高考成绩公布后是家长各显神通的时候。“专业清或志愿清”我还是弄不清。也羡慕群里的“电话清”(对那些考好的宝贝们清华北大打电话力邀)。还得尽力多方打听预测,给孩子报考一个可以接受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