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有个坏习惯,喜欢跳读,直至结尾。但读这本《车上的女儿》时,竟怕错过书里的任何一处心理独白,任何一处掺杂在破碎与疏离中的细微温暖,还有弥漫在全书各个角落的、令人心疼的、源于一个孩子对于父母的——温柔与守护。
所以完整看完全书每一个字的我,可以很顺畅地剧透,但这本书依然值得每个人,自己读一次,看看会否言中你我内心深藏的隐痛。
主人公佳子是个十七岁的高中女生,罹患抑郁症,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个水气球,极难挪动,以至于她经常动弹不得,是啊,身体没有力气支配自己了。
她在学校时经常昏昏睡去,以至于自己所在的教室已经换了另一班级的课程,她都浑然不知。只有睡着,身体才会免于耗能,保持着喘息的生命状态。
可佳子并不是一个厌学的孩子,佳子的父亲耐心地辅导,而佳子“像拜师一般听从着那些教诲。”不负父女二人的努力,佳子成为了家中三个孩子(阿哥、佳子、小彭)中唯一考入了第一志愿学校的那一个,也是仅有的一次,“父亲将佳子和母亲一同拥入了怀中”,父亲和母亲喜极而泣,尤其是父亲——嚎啕大哭。“佳子想,就是从那时起,她由衷地认定了自己必须守护父母。”
因为佳子在父母的大哭中,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依赖,还有脆弱,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起,她开始不断地“用力”守护,“用力”背负。
哥哥和弟弟相继选择离开了这个家,这个家里无疑充斥着没有尽头的压抑与痛苦,仅与地狱相当。当佳子将自己承受的痛苦跟别的大人诉说时,听到的答案也是“父母是可以舍弃的。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吧。你没有必要背负那些事。”
“这世界总在告诉你,要逃离伤害你的人、逃离伤害你的地方。”
这样的思维大致等意于,那已经是一个出现了腐烂的西红柿,虽说还有些好的部分,但是病毒细菌已经蔓延,不能再被食用,只能扔掉。如果硬要吃掉,只能是自己的健康受到伤害,何苦于此呢?
所以,哥哥离家了,与夏子小姐结婚后,拥有了自己的家,在共同前往奶奶的葬礼时,也是通过夏子小姐来与家人“交谈”,哥哥也不会邀请爸爸妈妈还有佳子共住一个酒店,甚至于直接打电话给哥哥,都不会被接听,所以需要打电话给夏子小姐,然后再被转达……
弟弟也选择了去外婆所在的地方上学,是第二个选择离开这个家的人。
爸爸怎么了呢?
妈妈怎么了呢?
要被自己的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抛弃?
是因为驮着背的爸爸总是会轻易暴怒,对孩子们拳脚相加吗?
是因为妈妈非要在奶奶的葬礼过后,要求一家人去一个很远的游乐场拍照吗?
明明全家人曾经常常开着车一起出游,大家就直接睡在车里,那是很美好的回忆啊,可是妈妈这次却开着车在山路上狂奔,想要带着大家一起去死。
明明佳子很配合地坐在停运的旋转木马上,配合妈妈拍照,那是曾经有过全家人合照的地方,妈妈很想再拍一张,重温美好的回忆。
因为妈妈生病了,经常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事情,经常情绪崩溃,但是妈妈却可以记住一些以前的事。所以,佳子需要小心用心地守护妈妈,“佳子暗下决心,将鼓舞她视作自己的职责”。在书中,每一句佳子对妈妈说的话,仅是凭着无声息的纸张,都能感知到语音中的柔软与保护:妈妈去买东西,佳子会暖心叮嘱妈妈“小心哦”,妈妈因为情绪失控而往自己的手背胳膊上贴了好几条贴防窥罩用的纸胶带,佳子会询问妈妈“我帮你不痛地撕下来吧。还是你自己撕?”甚至于明明知道爸爸动不动就家庭暴力的暴脾气,也依然在爸爸怪罪妈妈时,选择维护妈妈,真的好怕,好怕妈妈受伤,妈妈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佳子是用力守护妈妈、拼力对抗爸爸,才会筋疲力竭、进入丧失力气的抑郁状态的吗?
奶奶是一个爱玩的人,生育有四个子女,爸爸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受忽视的一个,比如爸爸玩耍回家,被邻居告知自己的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去吃饭了,爸爸流着眼泪吃剩饭,所以拼命学习成了爸爸唯一的方向。尤其知道葬礼后爸爸和三部委兄姐去收拾遗物,每个人都找到了专属于自己的相册,唯独没有爸爸的。
佳子在想,爸爸是如何弓着背,在那里翻找……佳子也心疼爸爸,爸爸在佳子心中,也是佳子想要守护的孩子。
还有在葬礼过程中,和弟弟的对话,知道自己曾经无心的话,曾经伤害到弟弟,又不由地回忆起弟弟曾经孤单地坐在教室里的样子。是的,我们总是会记住亲人曾经受伤和无助的画面,再次心疼,却又无从弥补。佳子也想守护弟弟。
佳子最终只能留在车里起居生活了,或许因为车里曾经存留的一家人的美好回忆,在给予佳子继续活下去的动力,或许佳子虽然不允许自己逃离与抛弃,但可以离家稍微远一点点,在家门口的车上,自己可以呼吸顺畅一些,也可以守着这个家。
除非是一家人一起被拯救,否则佳子不会选择一个人得救。
最后,分享书中几句让我泪目的话:“那两个人,是我的父母,亦是我的孩子。”“佳子想待在因不曾被爱而受伤的那两个人身边。佳子想背负着他们一起离开地狱。因为想这样做,她才会挣扎。因为做不到,她才会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