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令人感动、欣慰、快乐的一天,因为我真的做到了“和善而坚定”。同时,也验证了这句话“当大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
下面是我感觉最有力量的几句话:
鼓励:我相信你可以做的到。我相信你能把它做好,我会等你。我相信你可以说有礼貌的话。
启发式提问:你想一想,应该怎么说?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办呢?
温和提醒:这个垃圾没有扔去垃圾桶,你是不是忘记了?你回到家没有洗手,是不是忘记了?
肯定被需要:有你帮忙,真好。和你在一起,我时刻都觉得很高兴。和你一起做……,我感到快乐极了。
昨天书中的那句话“心情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给予我极大的启发并时刻提醒我: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情绪。说话的语气也是今天改变的重点,同样的语句,改用“和善”的语气,没有产生冲突,而是化解气氛,拉近距离,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和对待问题的态度。
此外,“积极的回应”是我今天的另一个收获,对孩子的需求、请求,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一定要马上给予积极的回应,可以成功地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妈妈在乎我,妈妈爱我,我的需求得到了关注。当孩子说:妈妈,你过来和我一起玩吧。我便爽快地答应:好啊,我马上就来。如果不能马上来,也要马上回应:好的,妈妈在做……,2分钟后就来,我相信你可以耐心等我的。孩子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但满足愉悦的表情、信任的眼神已经证明了正面管教的效果。之前,因为没有及时对孩子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现在孩子也有这种行为表现,即对我们的要求也没有给予回应,今天已经有意识地教他了,他也能理解并改变,不过还要继续提醒和引导。孩子的这种行为与孩子无关,因为我们没有做好榜样,也没有专门花时间引导与教育。
阅读第二章的内容
一、关于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的差异: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赢得孩子,则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一个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我们往往用控制的方式让孩子顺从,表面上是赢了孩子,实质是埋下了孩子坏行为的隐患。赢得孩子,把孩子当作和我们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赢得孩子的认可和配合。
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地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在问题出现后,最核心的便是关注问题本身,寻找类似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关于自尊
书中提到“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如果孩子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孩子则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学会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培养的不是自尊,而是“他尊”。读到这段话,我不禁感慨自己,似乎就是比较典型的“他尊”,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总是在寻求别人对自己的证明评价,我经常感慨自己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把犯错当作学习的机会。
这一点是否和滥用表扬有关?
三、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在寻找归属感,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且往往与目的背道而驰。德雷克斯解释:孩子们的觉察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孩子觉察到妈妈生气了,便把妈妈生气解释为妈妈不爱我了,或者我是一个坏孩子。
四、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真实的含义和信息是:我只是想有所归属。理解这个概念,就能破译孩子的行为,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问问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虽然孩子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你处理她的隐含想法,而不是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五、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德雷克斯: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为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引导孩子依靠自己。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工作当中来,体验自己的价值,增强归属感,体验社会责任感。
六、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当大人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他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今天有收获,也有困惑:如何每次都获得孩子的合作?还需要再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