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三大发行版本:Apache、Cloudera、Hortonworks。
Apache版本最原始(最基础)的版本,对于入门学习最好。
Cloudera内部集成了很多大数据框架。对应产品CDH。
Hortonworks文档较好。对应产品HDP。
Hadoop的优势
(1)高可靠信:hadoop底层维护多个数据副本,所以即使Hadoop某个计算元素或存储出现故障,也不会导致数据的丢失。
(2)高扩展性:在集群间分配任务数据,可方便的扩展数以千计的节点。
(3)高效性:在MapReduce的思想下, Hadoop是并行工作的以加快任务处理速度。
(4)高容错性:能够自动将失败的任务重新分配。
NameNode
NameNode管理文件系统的命名空间。它维护着文件系统树及整棵树内所有的文件和目录。这些信息以两个文件形式永久保存在本地磁盘上:命名空间镜像文件和编辑日志文件。NameNode也记录着每个文件中各个块所在的数据节点信息,但它并不永久保存块的位置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在系统启动时有数据节点重建。
工作原理
(1) Secondary NameNode请求NameNode进行edit log的滚动(即创建一个新的edit log),将新的编辑操作记录到新生成的edit log文件;
(2)通过http get方式,读取NameNode上的fsimage和edits文件,到Secondary NameNode上;
(3)读取fsimage到内存中,即加载fsimage到内存,然后执行edits中所有操作(类似OracleDG,应用redo log),并生成一个新的fsimage文件,即这个检查点被创建;
(4)通过http post方式,将新的fsimage文件传送到NameNode;
(5)NameNode使用新的fsimage替换原来的fsimage文件,让(1)创建的edits替代原来的edits文件;并且更新fsimage文件的检查点时间。
整个处理过程完成。
Secondary NameNode的处理,是将fsimage和edites文件周期的合并,不会造成nameNode重启时造成长时间不可访问的情况。
Hadoop 文件读取流
客户端通过调用FileSystem对象(对应于HDFS文件系统,调用DistributedFileSystem对象)的open()方法来打开文件(也即图中的第一步),DistributedFileSystem通过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调用询问NameNode来得到此文件最开始几个block的文件位置(第二步)。对每一个block来说,namenode返回拥有此block备份的所有namenode的地址信息(按集群的拓扑网络中与客户端距离的远近排序,关于在Hadoop集群中如何进行网络拓扑请看下面介绍)。如果客户端本身就是一个datanode(如客户端是一个mapreduce任务)并且此datanode本身就有所需文件block的话,客户端便从本地读取文件。
以上步骤完成后,DistributedFileSystem会返回一个FSDataInputStream(支持文件seek),客户端可以从FSDataInputStream中读取数据。FSDataInputStream包装了一个DFSInputSteam类,用来处理namenode和datanode的I/O操作。
客户端然后执行read()方法(第三步),DFSInputStream(已经存储了欲读取文件的开始几个block的位置信息)连接到第一个datanode(也即最近的datanode)来获取数据。通过重复调用read()方法(第四、第五步),文件内的数据就被流式的送到了客户端。当读到该block的末尾时,DFSInputStream就会关闭指向该block的流,转而找到下一个block的位置信息然后重复调用read()方法继续对该block的流式读取。这些过程对于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在用户看来这就是不间断的流式读取整个文件。
当真个文件读取完毕时,客户端调用FSDataInputSteam中的close()方法关闭文件输入流(第六步)。
1)客户端通过调用DistributedFileSystem对象中的create()函数创建一个文件。DistributedFileSystem通过RPC调用在NameNode的文件系统命名空间中创建一个新文件,此时还没有相关的DataNode与之相关。
2)NameNode会通过多种验证保证新的文件不存在文件系统中,并且确保请求客户端拥有创建文件的权限。当所有验证通过时,NameNode会创建一个新文件的记录,如果创建失败,则抛出一个IOException异常;如果成功,则Distribut edFileSystem返回一个FSDataOutputStream给客户端用来写入数据。这里FSDataOutputStream和读取数据时的FSDataOutputStream一样都包含一个数据流对象DFSOutputStream,客户端将使用它来处理和DataNode及NameNode之间的通信。
3)当客户端写入数据时,DFSOutputStream会将文件分割成包,然后放入一个内部队列,我们称为“数据队列”。DataStreamer会将这些小的文件包放入数据流中,DataStreamer的作用是请求NameNode为新的文件包分配合适的DataNode存放副本。返回的DataNode列表形成一个“管道”,假设这里的副本数是3,那么这个管道中就会有3个DataNode。DataStreamer将文件包以流的方式传送给队列中的第一个DataNode。第一个DataNode会存储这个包,然后将它推送到第二个DataNode中,随后照这样进行,直到管道中的最后一个DataNode。
4)DFSOutputStream同时也会保存一个包的内部队列,用来等待管道中的DataNode返回确认信息,这个队列被称为确认队列(ask queue)。只有当所有的管道中的DataNode都返回了写入成功的信息文件包,才会从确认队列中删除。
HDFS会考虑写入失败的情况,当数据写入节点失败时,HDFS会作出以下反应.首先管道会被关闭,任何在确认通知队列中的文件包都会被添加到数据队列的前端,这样管道中失败的DataNode都不会丢失数据。当前存放于正常工作DataNode之上的文件块会被赋予一个新的身份,并且和NameNode进行关联,这样,如果失败的DataNode过段时间从故障中恢复过来,其中的部分数据块就会被删除。然后管道会把失败的DataNode删除,文件会继续被写到管道中的另外两个DataNode中。最后NameNode会注意到现在的文件块副本数没有到达配置属性要求,会在另外的DataNode上重新安排创建一个副本。随后的文件会正常执行写入操作。
重新格式化步骤:
1、重新格式化意味着集群的数据会被全部删除,格式化前需考虑数据备份或转移问题;
2、先删除主节点(即namenode节点),Hadoop的临时存储目录tmp、namenode存储永久性元数据目录dfs/name、Hadoop系统日志文件目录log 中的内容 (注意是删除目录下的内容不是目录);
3、删除所有数据节点(即datanode节点) ,Hadoop的临时存储目录tmp、namenode存储永久性元数据目录dfs/name、Hadoop系统日志文件目录log 中的内容;
4、格式化一个新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注意事项:
(1)Hadoop的临时存储目录tmp(即core-site.xml配置文件中的hadoop.tmp.dir属性,默认值是/tmp/hadoop-{user.name}),如果没有配置hadoop.tmp.dir属性,那么hadoop格式化时将会在/tmp目录下创建一个目录
(2)Hadoop的namenode元数据目录(即hdfs-site.xml配置文件中的dfs.namenode.name.dir属性,默认值是${hadoop.tmp.dir}/dfs/name),同样如果没有配置该属性,那么hadoop在格式化时将自行创建。必须注意的是在格式化前必须清除所有子节点(即DataNode节点)dfs/name下的内容,否则在启动hadoop时子节点的守护进程会启动失败。这是由于,每一次format主节点namenode,dfs/name/current目录下的VERSION文件会产生新的clusterID、namespaceID。但是如果子节点的dfs/name/current仍存在,hadoop格式化时就不会重建该目录,因此形成子节点的clusterID、namespaceID与主节点(即namenode节点)的clusterID、namespaceID不一致。最终导致hadoop启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