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好友琳子跟我讲,她总是成为和儿子说话的“话题终结者”。
她的儿子子涵幼儿园中班,平时不怎么爱说话,属于那种性格比较内敛沉稳,但是心里有数的小朋友。我问琳子她怎么和自己孩子沟通的?她给我描绘了下面的场景:
琳子:你今天在幼儿园玩的怎么样呀?
子涵:还可以。
琳子:你玩了些什么呀?
子涵:没玩什么。
琳子: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呀?
子涵:没有。
琳子告诉我,话题到这一步,她算是黔驴技穷了。
其实呀,琳子的疑惑不少父母都有。他们好像永远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一旦试图沟通,总是会变成“话题终结者”。两个人不是吵起来,就是谈话继续不下去、相对无言。
比如,名人叶一茜也有同样的烦恼。她和孩子森碟讨论电影哪吒好不好看时,森碟的回答都不超过5个字,叶一茜对此头疼不已。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跟孩子进行沟通呢?这3个要点一定要注意:
第一,沟通要有“对象感”。
想想我们平时和人沟通时,总要揣摩一下对方的角色、年龄、喜好,选择多方适合的沟通方式。其实对小孩子也应该是这样。
如果你的孩子是小宝宝,还不能够大段大段的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你最好不要问孩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他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闭紧了自己的嘴巴。你可以问问他“今天在幼儿园坐在你边上的小朋友叫什么呀?”然后,层层递进开展谈话。
当然,随着孩子一天天大了,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你就可以用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他。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比较内敛,那么也没必要非要强迫自己的孩子说话。你可以平时多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小趣事。然后,趁着他心情好的时候不动声色的和他沟通。
第二,认同孩子的感受。
有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跟父母说话,是因为父母会否定他们的感受。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英子就是这样的。他一直对天文有兴趣,可是爸爸妈妈根本就不理会他的兴趣所在。她在高三年级的许愿气球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时,硬是被强势的妈妈要求更换。
再到后来,她和父母在高考志愿上甚至产生了严重分歧。当英子的内心想法频频被强势妈妈否定后,她选择不再沟通,最后得了抑郁症。
不少孩子都有类似的感受,他们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心话。父母不是不理解自己,就是各种“打击式教育”,弄的孩子一和父母说话就觉得索然无味。
亲子沟通的不二法门是认同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说教。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记住这句话。
第三,说话的方式要体现尊重。
不少爸妈可能会觉得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要多。因此,和孩子们谈话的时候总是居高临下态度。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薛兆丰发过一条微博,说中了亲子沟通的关键:
【尊重儿童·努力做到】未经明确许可,不摸、抱、捏、亲、喂别人的小孩;除非小孩答应参与游戏,否则不戏弄小孩,也不抢夺他们的玩具;不辱骂小孩;不打小孩;多鼓励,少批评;批评前要强调爱他们,批评后再强调爱他们;总比小孩的声调要低;尽量与他们的视线齐平说话。诸位补充……
在与孩子沟通时,尽量蹲下来,视线保持能和孩子的视线平齐,多鼓励孩子,少批评孩子,批评之前要强调很爱孩子。
亲子沟通要认同感受、善于沟通、体现尊重。学会这三点,希望父母们都能摆脱“话题终结者”的命运,成为孩子们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