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古代的科举考试,几乎是底层人士成长的唯一上升通道。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堂。可谓是对文人书生一朝科考成功的真实写照。
按照制度设计,童试分为三级:
县试(一年一考,知县主考)、府试(一年一考,知府主考,通过县试方可应试)和院试(三年两考,省学政主考,通过府试方可应试)。
通过县试、府试的称为童生,通过院试的称为秀才。
秀才选入县学读书称为邑庠生,选入府学读书称为郡庠生,秀才成绩优异者给予津贴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成绩良好者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津贴,可递补为廪生),其他秀才均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无津贴,免费读书)。
秀才选入国子监读书称为监生,监生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多种途径,贡生是监生的一种,监生肄业,可同举人出身而做官。
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乃古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
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乡试,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
从此,读书人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下一步就是怎么当官的问题了。
进翰林院:
状元,进翰林院,官职从六品授修撰,比知县高一级。
榜眼、探花进翰林院,官职授正七品编修。
虽然品级不高,但状元、榜眼、探花有选任为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所以出路比较优越。
庶吉士:
朝考中选拨出优秀的进士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时考试,分配工作,叫散馆,若有恩科,不满三年也散馆。
授官
没有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授官,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两种形式最多。
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级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县,正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