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就写写父亲吧。
怎么说呢,父亲在我三十三年人生的前十二年都是挺陌生的,是敬而远之的,中间的十年开始恢复正常接触,最近这些年总是想多回去看看。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感受变了,对事情的认知变了,从疏远到亲近,一步一步拉近距离,无论是地理的还是心里的。
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更多的是严厉,所以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我小时候又是极度调皮(据说),上墙爬屋,爬树,逮鱼等等,像现在这种酷热的天,我每天大约有N多个小时都泡在村北的水库里,连吃饭的点都忘记,即使没忘记天黑了也不回家,所以三姐到现在回忆起当年整天满村里找我回家吃饭我还不回都是很无奈的表情。当年总是觉着父亲处处跟自己作对,这个不行那个不让,好不烦恼。现在自己身为人父,当年父亲对自己所有的管束自动100%理解了,原来,有种爱是通过严厉管束的方式来表达的!
7-8岁的时候,我跟小伙伴们经常在秋收后的地里捡别人家收完后遗漏的花生或地瓜,三五成群,玩乐为主,干活为副。往往是玩的过了头,天黑了还两手空空,这与从家里出发时跟大人许诺的劳动成果相差千里,大家便商量走个捷径啥的,开始我往往都是随大流,找个还没来得及收的地里快速的把自己的小筐“收”满,然后大家便都心满意足的回家交差了。由于突击“收”的跟捡的劳动成果相差太大,大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我回去往往交不了差,妈妈不严厉,但是表示这样做不对,以后再也不允许,如果让父亲知道,就是严厉的训斥,一致后来这种事自己再也不敢做了。PS据说有些小伙伴回家会受到认可的,或许,这就是家教。
后来上初中,在父亲当老师的学校。本人学习一直都是凑和,父亲教语文,我的语文极少考好,很少及格,几乎是所有学科里最差的,也不知道当年父亲有没有觉着丢人,反正他没有针对这个事单独找我谈过。当时地理课的张文斌老师曾是他的学生,有一次上地理课,张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父亲,说父亲之所以教课好是由于他博览群书,然后就继续讲课了。可是,对我而言,突然感觉到父亲好厉害,原来我的老师都非常欣赏尊重他的老师,心里竟然有点莫名的自豪感。或许,这也是家教。
再后来,我竟然开始慢慢能跟父亲有些许的沟通。夏天午后的院子里,爷俩喝点茶,他给我讲点什么,或者是他年轻时的事,或者是历史文学,经常能听一两个小时而毫不厌倦。看来是自己长大了。前面说过,我本人语文学的极差,后来又学的理科,平时从不看书,但是,随着与父亲的沟通越来越多,我现在也经常看书了,虽然我骨子里并不喜欢看书。现在我们爷俩可以就一些历史问题做探讨,虽然我了解的还是少,但最少能参与了,不像以前,只是听,只是听而已。或许,这也是家教。
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在我上高一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家里可谓家徒四壁负债累累。那年我们姐弟四个都在上学,有人帮忙出主意,让三个姐姐辍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只留我自己一个人上学,这个建议确实也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或许在别的家庭95%以上都会这么做,可是我们的父亲没有做这样的选择!他选择了谁想上学就上学,谁能上学就上学,能上到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尽管那些年他几乎没有在凌晨之前睡过觉,以至于我曾经幼稚的认为父亲就是晚睡型的,可是后来我们都毕业工作后他可以九点就入睡了。或许,这也是家教。
现在,但凡有点空就想往老家跑,无论之前做销售管理时压力多大,回去后就是全身心的放松,或许这跟自己的孩子跑到她妈妈怀里时的感受是相同的吧。现在想来,虽然父亲曾极少给我买个冰棍,也没记得他给我买过衣服,也没有他带我去哪里玩的印象,也没有喋喋不休的要求与说教,可是父亲的影子却一直都在我身旁,时刻与我相伴。
平时忙忙碌碌,为生活为工作,如果不是父亲节,或许不会写这么多。细细想来,父亲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这个大家庭,他真的是舵手,是领航员,还是水手,还是大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