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
冥想16分。
有些理解教我诗词师父为何不愿结婚,可惜没师娘是遗憾。
于乡土社会单身即为永恒的未完成,仁者,人也。
诗词还是要写学的,那种美实在迷人。
我是谁,从那来,到那去。
如果从看过不少的心理学书籍与自我觉知来说,原生家庭、创伤性记忆即“从那来”,如果从约瑟夫坎贝尔的角度来看,文化有决定性,而决定文化部分的是神话,神话是一个文明的底色与精神原点。
而面对着的,选择后的结果即“我是谁”,正如山本耀司说的那句关于“自己是什么”一般。
“到那去”——成为,其实从基因层面上我还是会与父母极似的,哪怕是性自慰频率。
这倒是有些西西弗的意味起来,儒学有言,困而学之,佛学有道,八苦,生活的真相是什么,李白诗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2.4日
冥想16分
不得不说,于个人而言看书是件功利事。
首先满足着自我价值感。
冥想,佛教传于中国时带来的一种特定行为,而它并不为佛教原创而是拿来,先于净饭王之子存世多年。
冥想可使人体交感神经主动切换到副交感神经,人安定的同时缓解心血管系统压力——在动脉中产生一氧化氮,扩张动脉并降低血压、平缓心率。
脑科学家发现脑灰质生长与其有深度关联性——简单的说情感调节、学习能力、记忆沟回。
适合失眠、抑郁、多闲、重压、重症者的工具行为。
2.5日
冥想16分
有时会于其中感受到可怖事物,或纷乱念头。
倒是最近看到个“死水不藏龙”,“兴云不吐雾”的公案。
是有趣的。
所谓前者为“压制妄念不得真”,后者用心理咨询技术来说便是“流动而不成为”,从而观照勘破妄念亦为真如。
《道德经》有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正念与妄念两者亦为同出而异名,同谓自性。
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于精神分析学,梦,一种潜意识表达。而冥想中感受到的事物于梦同质——是种主动做梦的过程。
当你的潜意识全然进入到你意识时候,命之由,己也。
净饭王之子得大自由的人。
2.6日
冥想21分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道德经》
很后来的发现,神光断臂于人似乎是值得。
心安。
于天地逆旅漂泊稍歇的木桴,难得。
喜欢派克于《少有人走的路》中那优美表达,“我们不能剥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
精神分析,心理防御。
有个说法,可能几千年前那开悟后的人心理无防御。
防御机制是种移除不愉悦感受的心理操作,几乎存在于人清醒的时时刻刻,指责、咬手指、性自慰、哪怕是看眼窗外风景。
记得在《白夜追凶》中,一位罪犯专在雨夜杀路边车中男女,后来抓获得知其犯罪动机是他曾在雨夜与情人在路边车中偷情遇到一个砸窗抢钱的人。
这便是心理防御中投射性认同式对创伤记忆的疗愈轮回。
投射性认同有几种,这里的是对其被伤害者对施暴者的认同,从而以施暴者得手段伤害同质情景下的他人,以消减创伤记忆感情上的羞耻。
慢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