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有关阅读的最大改变,就在于培养了自己做摘抄、写书评、以及定期温顾的习惯。
有时候,看着自己一笔一划写下的文字,内心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和充实感。
由于3月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学习网络课程,因此只看完两本书。
所以,这一篇,就先回顾下2,3月份的书籍吧。至于网络课程,筱柒将会单独进行一次分享。
好啦,言归正传,这两个月总共看完了7本书,根据个人的看书习惯,推荐以下三本,希望它们能成为你四月的书单。
1. 深阅读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书的确显得有点过时,因此很多人认为上网就足以取代读书。毕竟前者的信息量更大,操作也更便捷。
然而,作者却认为,只有当用户的自身修养达到一定深度后,他们才能驾驭海量的网络信息,否则,就只能在其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芥川龙之介也曾在《河童》中写道,“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
我想,这或许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众多的企业家热衷于阅读书籍,而不是一味地泡在网络上了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书都要读,相反,要多接触一些优质书籍、经典书籍。
因为他们能成为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的起点,从而使我们眼中的世界从“点”变成“线”,进而扩大成“面”。
此外,作者还指出,单靠阅读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尝试着输出,也就是说,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身血肉”。
这是因为书中的内容若只是积淀在脑海中,将会很容易遗忘,这样一来,阅读所用的时间和劳力就白费了。
2. 模仿的技术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将“模仿”与“抄袭”等同起来,因此,内心无比抗拒模仿这一行为。
可是,就连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曾说过,“我做的事多半都是模仿别人”。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曾指出,“所谓的独创作家,不是不模仿别人,而是无法被人模仿”。
甚至连著名的星巴克,也曾模仿其他公司(站着喝咖啡的咖啡吧),只是他们在借鉴之余,还结合了美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变更,从而将其打造成了放松悠闲的咖啡吧。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霍华德·舒尔茨的这一举动,才拯救了一度低迷的星巴克。
此外,为了解决如何模仿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即P-VAR模型,其中P(position)代表定位,V(value)代表价值,A(activity)代表活动,R(resources)代表资源。
为了详细地论述这一思路,作者还引用了诸多案例,如日本的大和运输、强生的一次性隐形眼镜、优衣库等,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难度。
看完此书后,内心有着颇多的感触与反思。我想,或许是因为有很多的观点都与作者不谋而合了吧!
就我而言,无论是刚开始的写作,还是后来的经营公众号,也是从模仿起步,学习并借鉴各大网络博主的写作方法、排版思路等等。
只是多次思考、实践后,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思路,所以,下一个阶段,我或许就该开始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定位了吧。
3.运营之光
这是一本专业的运营书籍,因此,如果屏幕前的你,从事的不是运营工作,那么可以自动忽略此书,反之,我建议你多精读几次。
在此,我想向所有人分享书中提到的一个理论,即ABZ理论,这是由Linkedln和Paypal的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提出的。
其中:
A代表A计划,它是指当下你觉得值得去投入,并能获得部分产出和安全感的计划。比如,你正在从事的工作。
B代表B计划,它是指除A计划外,你为自己培育的某些机会。在当下,或许无法成为你的职业,但你对其却有兴趣或长远看好。比如利用空余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Z代表Z机会,它是用来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比如某一天你失业了或者你想休息3个月,那么你总得事先存一笔钱,从而保证自己能简单地生存下去。
看到这,你或许会觉得,眼下已经有一份工作了,又何必大费周章去发展B计划、Z计划呢?
这是因为中年危机很可怕。当你步入30,40岁之后,你的精力、体力、创造力都会大幅度下降,渐渐地,你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将来的某一天,当你的能力无法达到公司的期望时,就很可能被辞退。而家庭的重担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以上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筱柒听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不得不说,职场真的很残酷。
所以,眼下的我们,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着准备B计划,毕竟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记得刘瑜曾说过一段话,“读书并不指望能有醍醐灌顶的效果,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只希望每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带来一个小启发”。
于筱柒而言,之所以能坚持阅读,也是希望能通过别人的经历来提醒自己,武装自己。
PS.筱柒阅读均为纸质书籍,因为会更有仪式感。
欢迎大家多给我推荐书籍哦,不限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