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
只第一眼,仿佛在哪里见过,又说不出――细腻的面庞几乎没有细纹,即使是眯眼笑起来;微卷的头发扎成马尾低低地垂在脑后;外套是圆领的针织开衫,鞋子竟是内增高的一脚蹬。她的美,使你决计猜不出她的年龄,仿若不过30岁多些;她的朴素,是你决计猜不出她的成就地位,已是从教师走到进修学校校长,从名师骨干做到大赛评委。
郭莉老师的讲座从“参加面试”(包括新教师入职、晋级微课答辩、名师评选答辩)的礼仪开始,小到一个礼貌的进门细节,一个自信挺拔的站姿,一个目光交流的扫视。细想起来,我参加过不多的县市级比赛,比如微型课比赛、名师评选说教材比赛时,真算是纰漏百出,甚至不知道一个深呼吸一个微笑足可以化解紧张拉近距离;不知道进了演讲室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站在讲台上;不知道评委里还有一个掌握大权的主评……我不知道的这些太多的“微”交流“微”展示,竟还为取得的成绩大大的沾沾自喜过,真是豁然加汗颜。
县级的微型课也参加了几次,说起经验却不能举出个一二三来。老师从评委的角度解读了微型课之“微”:具体而微、以微知著、微见独到。所谓的具体而微,指的是课堂内容的呈现,意思是一节完整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中需要呈现的东西,你都得面面俱到,颇有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异曲同工。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积微致著,它可以考量到你对课标的把握对教材的驾驭对教法的拿捏对课堂的调控,这是一个老师专业素养的渗透和彰显;换言之,能够在微型课上驾熟就轻的老师至少说明她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能力。微到独到就是一个老师对教育理念方法的独到的特色的个性的呈现,也就是有“亮点”,而这是你从合格挑战优秀的主要评价标准。
微型课一定要处理好三个矛盾:“有”与“无”的标准,“多”与“少”的矛盾,“快”与“慢”的矛盾。“有”就是心中有学生有课标有教材;“多”的是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多,比方文言文一定要有对文意的疏通,多设活动;“快”指导入要快,收尾要快等。而要上好这节微型课,郭莉老师给出了五条基本要素十个基本維度,这其实是对老师平时基本功的考量。能够上好平时的课堂,微型课就是抽筋剔骨,但还要有肉可嚼,有味可留,成为“浓缩”的精品。
答辩――一个更具挑战的环节。先看屏幕,问题来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哪些?你是如何提升的?”对不起思考时间是两分钟(事实中只是短暂的几十秒吧),只够你列提纲抓关键词。时间到,现场先后请出两位选手(这两个选手都因为即将到来的晋级职称评审,选择抓住机会主动接受挑战,这种勇气叫我深感佩服),接受大众评审团挑剔的点评审核。果然,作为旁观者清的大众点评团毫不客气的提出了一二三条建议,还非要比出个高下。一切还得听美女老师的专业总评,毕竟她才是最高执行官:答辩要做到“机敏但不犀利”“温和但不畏缩”“肯定但不武断”“自信但不自负”;我还要加上一条“有货但不干巴”。给即将参加答辩的选手们提前透露点题目,答辩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就是看看你的基本学科能力素养;“理念教材教法”,就是看你对课程的综合把握和实际教学做法。对于非专业和非一线老师来说,提前储备好“课程标准”也算一个保险之策。说到底“答辩”也是平时功底的“冰山一角”,能把这“微”到五分钟的答辩完美过关,靠的还是“厚积薄发”“积微致著”。
郭莉老师有理论有案例有互动,讲座始终娓娓道来,没有高高在上的评委架子,没有浮夸缥缈的理论浮云;有的只是更专业的指导,有的只是掏心窝接地气的引领,仿佛台下都是她的弟子,她要帮他们一一渡河,帮他们走向更优秀。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老师,真正的名师,真正的讲师,倾其所有,倾其所爱;而这,大概就是她永远年轻永远亲和的人格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