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地花一笔钱和挣到一笔钱一样困难”。—比尔.盖茨
想想确实如此,生活中我们总是觉得花钱容易挣钱难。很多时候,我们穷极一生去追求财富,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学会花钱。
今天在得到App听了成甲老师解读野口真人的《学会花钱》这本书。对老师所讲的每个人的三个“钱包”非常认同!
一、三种钱包:消费、投资、投机
在金融世界里,我们钱包里的钱有三种走向:消费、投资和投机。如果我们想要做到每笔花钱都花得划算,就要学会有意注意自己的花钱模式。而想要做到这样,我们就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三者的判断标准和各自的价值判断。
1. 消费
所谓消费是指“为了满足欲望而消耗财产、服务”的行为。
典型的消费给我们带来享受,比如一顿美餐满足我们的食欲,一本好书安慰了我们的求知欲等等。
而书中给出的消费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获得了足够效用,而效用的判断取决于感情上的满足程度。”所以对于我们的消费而言,价值的判断是主观性的。所以往往,一旦我们感情得到满足,不管该服务和商品中凝结了多少无差别人类劳动,不论价格如何,我们都会情愿消费的。
2. 投资
投资相比消费而言,同样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但是并非一味消耗我们的财产。
投资意味着“为了增加将来的资本(生产能力),而投入现有资本。”
其实,抛却抽象的概念,我们对于投资其实很熟悉。比如说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各种证券,甚至再扩展到平时的学习和培训,都是投资的表现形式。
而投资价值如何判断呢?既然投资的主要特征在于将来收获额外资本,所以它的价值判断也要从此出发。在金融世界中,这些将来获得的金钱,被称为“现金流量”。所以,判断投资的价值就要看现金流量的价格。
3. 投机
投机这种花钱方式,相比前两者而言,更为有趣。投机作为经济学术语,是“在恰当时机投入资产,买入商品。”
但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冒着亏损的风险,也要冒险博取远高于付出的回报。”
投机的典型例子就是赌博,作者在书中把买彩票、购买贵金属和艺术品保值,也归为投机。
投机和投资的关联性在于,两者都希望以小博大,受益于将来;同时,两者也都存在成本损失的风险。而从这点看来,两者的差别就在于风险的大小。随着风险的增加,在某一刻,投资的行为就变成了投机。但这条界限并不清晰。
但跳出风险的视角,投机和投资的本质区别在于,投机并没有在价值总量上制造新的回报。比如说,我买彩票中奖,虽然我得到的回报远大于我的付出,但是彩票的总奖金是固定的,是商家依据购买量提前确定好的。也就是说,如果十万人都去投资,可能十万人都获利。但是十万人去买彩票,只有少数人中奖,差别就在这里。
介绍了这三种钱包,最后我们一定要适度的花消费钱包里的钱,多花一些投资钱包里的钱,避免花投机钱包中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