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搞教育者的份内之事,在幼儿园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学习有着五千年文化发展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一直以来,关于国学的话题总想谈点什么,可是国学又是个大的概念,谈不好恐怕造成误解,所以迟迟未敢下笔。最近疫情期间,有家长和我聊起是否可以在幼儿园开设《三字经》、《弟子规》课程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朋友们的认同。
一、对国学要有客观的认识。
国家一直提倡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没有正面下文以“国学”的名号。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规范的叫法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国学”一词。一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都能理解个八八九九,可是谈到“国学”很多人说不清。那么如何理解国学呢?
有人认为,从字面意义上讲:“国学”就是“国家之学”。
有人认为,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学说。
有人认为,“国学”是正统学术和主流文化的总称。
有人认为,“国学”就是《三字经》、《弟子规》等。
有人认为,“国学”就是传统文化。
种种说法,莫衷一是。
社会上流传的”国学”和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而“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
如果非要用“国学”一词,那应该理解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三字经》、《弟子规》不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内容:琴棋书画、传统文学、诸子百家、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语言文字、医药医学、宗教哲学、民间工艺、民俗文化、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传统音乐等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仅仅是封建时代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儿歌,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不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去糟粕、存精华,大胆取舍
著名教授易中天说:《三字经》、《弟子规》有毒,是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
武汉大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去一所学校看孩子们表演,发现那些孩子们被老师安排穿上“汉服”,齐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彭富春说:传统读物,就像掺了三聚氰胺的奶粉,照搬拿给孩子们,非常不合适。传统中的君臣观念、主奴意识,在当下应作为糟粕剔除。《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尝药”是什么意思?在我们这个时代,还要教小孩“尝药”,既不科学,也不人性。近年很多地方为孔子塑像,彭富春表示,对于孔子,我们既不能反孔,妖魔化,也不能对其过于神圣化,而是要思孔。彭教授的观点很明确。
《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话:“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礼尽,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像这样的句子很不适合现在的孩子读,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应是父母在世时,只要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后,孩子具有了感恩之心,父母去世后如何对待也会自己悟出来。
盲目不加取舍地继承,岂不成了复古?
这样的封建思想为何保留?
一提到国学,一些人就想到的是一些孩子们穿着“古代服饰”、摇头晃脑地背诵“经典”的场景,又或是把国学简单理解为背诵诗词歌赋,这是对国学的似懂非懂的片面理解。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某小学课余时间,齐声朗诵《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手捧竹简,头挽纶巾,摇头晃脑,俨然古人模样。这样让孩子们捧竹简,穿古代衣服,模仿古人模样只是做表面文章,作秀而已。
这样的形式有何意义?
四、打着国学的幌子,达到另外的目的。
“国学热”持续了这么多年,有几种情况必须需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一、商业性的国学。一些人借国学来谋利,销售书籍、办国学班。有些幼儿园和小学里的国学班收费非常昂贵。第二、政治性的国学。一些人为了统治本企业员工强化主奴意识,以达到控制人思想之目的,而开办国学。第三、宗教性的国学。一些人为了达到宗教目的借国学煽动宗教性的情绪。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搞教育者的份内之事,在幼儿园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学习有着五千年文化发展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但是,这不等于让孩子朗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
春华秋实 20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