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论断,跨越时空形成呼应。张杰在《少年中国说》中唱响“巨龙腾飞,少年追梦”,彰显出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需以“爱国之心”为底色、“报国之志”为方向、“强国之能”为根基,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以“爱国之心”照亮科技报国之路,厚植家国情怀。爱国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根”与“魂”。从钱学森先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铸就“两弹一星”到“天问一号” 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火星探测突破,一代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用行动诠释“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生逢祖国发展的黄金时代,新时代青年当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精神养分,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作为科研方向,让“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情怀成为科研初心,用实际行动让爱国之心在科技报国实践中熠熠生辉。
以“报国之志”锚定科技强国坐标,担当时代重任。科技报国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将精神信仰转化为行动力量的传承。从苏联撤走全部专家、撕毁技术合同的困境中,催生出“勒紧裤腰带搞科研”的奋斗精神;到“氢弹之父”于敏放弃国外优渥条件,隐姓埋名7年,用“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攻克氢弹技术;再到攻坚克难的壮志打破国外芯片领域技术的垄断,研发出国产高端芯片。科技报国始终是流淌在中国科学家血脉中的精神密码。生逢科技变革的黄金时代,新时代青年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将办公室、实验室、田间地头、教室、医院等场所当作科技报国的战场,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攻克技术难关,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增“强国之能”夯实现代化根基,练就过硬本领。“强国之能”’体现为科技硬实力与制度软优势的深度融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突破关键技术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后5G、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再到“90后”“00后”科研人员刷新量子比特数纪录,制度优势为青年成长提供了沃土。身处“十四五”“十五五”规划布局的关键时期,新时代青年要珍惜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深耕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广泛涉猎碳中和、数字转型等时代命题,对标国际前沿技术,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创新竞赛,通过走进企业、科研院所实习拓宽国际视野,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