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10星期四
有一天,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赞扬是一种评价,而评价会让人不舒服。
此言深得我心。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从小到大,我是如此地不喜欢被人评价,哪怕是好的评价,比如,聪明、人好。
什么叫聪明?什么是人好?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
而且,每个人都有聪明和愚钝的时候,也都有好和不好的瞬间,这本身就是一个伪标签。
现在,我当然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但是,年轻的时候,的确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与看法。
尤其是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会引起我很大的情绪反应。
也正因如此,在与年幼的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学会一种新的能够给孩子带来帮助和增进感情的表扬和批评的方式,而不是引发冲突与破坏感情的方式。
那么,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的沟通,而不是被“好心当做驴肝肺”。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给出了新称赞方法的座右铭:
描述,不要评价。要对待事件——不要赞扬品性。描述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性格;对成绩进行客观现实的描述,不要美化人。
1、孩子今天心血来潮,把沙发上放了三天的衣服洗了。
父母:你真勤快。(赞扬品性)
可能的推论:如果我真的勤快,就不会把衣服放三天才洗了。(无益的赞扬)
父母:你今天把衣服洗了,沙发看起来清爽多了。谢谢你。
可能的推论:我能够提供帮助,我的付出父母都看得到。
2、孩子考试得了全班第三名。
父母:你真聪明,考得真不错。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第一。(评价性格,提出要求)
可能的推论:考第三对我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想让我考第一。大人真不知足。(无益的赞扬)
父母:你考了全班第三,看得出来,你这段时间付出了很多努力,我真为你骄傲。
可能的推论:我的努力得到了欣赏,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3、孩子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
父母:哇,你真了不起。(美化孩子)
可能的推论:这也太夸张了吧,一点诚意没有。(无益的赞扬)
父母:我喜欢你的房间这样布置,看上去整洁又美观。
可能的推论:我很能干哦。
海姆•G•吉诺特说,评价人品和性格的赞扬,是令人不快的,不安全的。描述努力、成就和感受的赞扬,则是有益的、安全的。我们描述性的称赞,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推论,构建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从我们的话中,孩子会得出结论:“我受人喜欢。我被人欣赏。我受人尊敬。我很能干。”
他会默默地一再对自己重复这些结论。
这种内心默默的重复,会极大地决定一个人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的看法。
父母希望通过赞扬强化孩子好的行为,有时候却很困惑,为什么赞扬反而削弱了孩子好的行为?
如果你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习惯性地说:“你总是那么聪明!”“你总是那么厉害”“你好棒!”或许这就是问题所在。
因为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自己并不总是那么聪明。
当然也并不总是那么厉害,甚至,有时候,会很愚笨。
这会让他怀疑自己,也会让他怀疑父母。
批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拿手好戏,我们常常美其名曰:批评是为你好,批评是为了使你进步,批评是让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给批评披上了一层“都是为你好”的外衣,甚至忘记了批评是为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睁开眼睛看一看,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在我们的持续批评下,孩子并没有向期望的方向发展,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
因为我们的批评包含了太多个人情绪,如贬低、羞辱、愤怒、攻击。
海姆•G•吉诺特说,有益的批评不会指向人格,而是要处理面临的困难。它绝不会对个人进行攻击,只会就事论事。而无益的批评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些脱口而出的侮辱人的话。这种过去的遗产是我们不需要的负担。
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不带挖苦和嘲笑的沟通方式。不要攻击人格,不要批评性格,要处理眼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