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当今信息发达甚至泛滥成灾的科技年代,在享受高科技信息发达的同时你是否因个人信息被泄漏深受其害不堪其恼呢?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个人信息泄漏事件层出不穷。乘虚而入的形形色色的骗局也是无孔不入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步步惊心,坑人在千里之外骗人在万里之遥还毫无商量。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个不小心半点不谨慎稍微不留神,很有可能就会落入骗子设计的圈套陷井。
那么,让我们回想总结一下我们的个人信息是从哪些源头如何被泄漏的呢?网络公司、电信运营商、SP、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医疗机构,工商、交通管理部门,保险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等都是最应该引起特别注意的单位。
你前一秒登记注册个人信息,后一秒各种垃圾信息和邮件就不分昼夜不分地点源源不断,咱就先孰可忍一下吧,如果事事都追究深查下去,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根本就是不值得,所以无关紧要的信息先不予理睬。本来只有朋友、同学或亲戚知道的电话或邮箱,会经常被各种陌生人从天南海北的地方接二连三打过来,给你提供各种360度无死角全天候的“贴心”到极致的提醒和服务,有推销保险的,有推销装修的,有推销各种千奇百怪的商品的,更有甚者各种案件事故莫名其妙从天而降的,呼爹喊娘要汇生活费的,称朋道友救急救难的,自称领导老总指手划脚发号施令的......等等等,你不找他们就自动自发的找上门,当你可能还在纳闷他们怎么知道你的个人信息之时,孰不知你的个人信息早就被反反复复卖过多少回了呢。
当你深受其害,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想要维权的时候,你根本就是问责无门。虽然有关于非法泄露、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方面,已经有相关法律出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是我国尚未制订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的范围、侵权情节、法律责任等难以界定。由于个人信息获取、存储和利用的环节众多,追本溯源成本很高,发现、查处难度大,处罚、赔偿力度小,同时获利空间巨大,这为灰色产业链提供了巨大的投机空间。扭转乱象的关键是举证责任倒置,将目前的“谁主张谁举证”改为“举证责任倒置”。法律制度上固然应当建立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壁垒,但是鉴于个人信息泄露的复杂性和隐匿性,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通过法律进行事后惩治,恐怕并非治本良策。应把关注的焦点从事后惩处转移到事前防范,从非法数据产业链的源头堵住数据泄露的可能性。
面对我们状告无门,无处安放的个人信息,求人不如求己,关键时刻还是靠我们自己多个心眼。证件复印件要注明提供给什么机构、什么用途、并注明他用无效;扔掉快递外包装,一定要涂抹、处理掉个人信息;不使用的账户,及时申请注销,避免信息外泄或被非法获取的可能。不要轻易地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不点击不明网址链接,不要随意连接公共场所免费WiFi,避免个人信息被盗取。特别是在网络购物、网上求职等过程中,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掉入钓鱼网站精心设计的骗局。不要去沾所谓的好处或便宜,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只有陷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不劳而获的捷径。让那些不法分子的坑蒙拐骗招术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