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看了《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作者是艾登·钱伯斯,是英国当代儿童文学大师。除小说创作外,他致力于推动儿童阅读活动,其在儿童阅读教育领域的努力,被授予法吉恩儿童阅读贡献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这本书的推荐购买指引是“写给家长、家长、图书馆员的儿童阅读分享指南”。作者希望本书帮助大人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书本,活泼而深入的阅读,更好的谈论阅读过的书。
我非常重视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为她创造了一些条件,比如参加绘本馆、上哲学课、睡前读书等,平日也督促,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远没有达到我期望的程度。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加强与孩子讨论,让孩子发现读书乐趣,激发自发的阅读兴趣。但在进行阅读讨论时,我又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迫切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的需要。
一、阅读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
作者认为阅读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而非浮光掠影扫过一排排文字,如果能把阅读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会非常好的训练和培养读者的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读者能真正明白自己对书的看法,在分享和解决阅读中的困惑时,有助于发掘出某段文字对自己的意义,如果还能读出书中的叙事模式,更能读之有物。
二、阅读的四种表达方式
作者介绍了阅读的四种表达方式:一是说给自己听。“除非话从口出,否则并不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说出来一方面聆听自己的内在,一方面希望与听者的互动理清自己的意图。二是说给别人听。通过表达,会提升每个参与者的思考能力。三是大家一起发言。通过集思广益将读者对书的认识和理解拓展到单兵作业无法达到的境地。四是聊出新想法。
三、儿童是与生俱来的评论家
在书中,作者肯定了儿童是与生俱来的评论家。作者认为孩子们希望家长帮助他们说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而不是替他们发言,他们希望在家长指导下,发掘自我表达能力。而且,作者认为,只要有外在条件的配合,孩子是有机会发挥评论能力的。
四、“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
作者提出“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就是:真心想得知孩子的体验,包括孩子希望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还是好恶。要想孩子真心参与讨论中,就要真心接受他们的意见,相信所有的看法都弥足珍贵。孩子常常不敢说出真心想法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反应常被称为错误、幼稚、于事无补、笨等等,孩子因此学会不轻易说出内心想法,或者索性揣测师意,说他们认为家长想听的话。长此以往,孩子们不在相信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习惯于无视发自内心的感想和看法,孩子的思辨能力会因长期的自欺欺人而腐化。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孩子在表达意见时感到放心,要让孩子相信家长由衷希望知道他的真正想法,让孩子充分相信他的任何意见都是有分量的。
五、使用正确的提问句
“说来听听”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探寻真诚邀请发言的意味,即我真的很迫切的想知道你对阅读内容本身的感受与思考,从而给予孩子回答的信心和勇气。很糟的问法包括“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什么意思”“这究竟在说些什么”“你认为这个作者想表达什么”。
六、如何引导
一是找好切入点。针对特定、实际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能应付的部分着手,从读者能掌握的精彩片段切入,引导读者发掘自己的经验并且和别人分享。二是没有什么是用不着多说的,即使是再明白不过的想法,只要与主题相关就立即说出来。不要被“中说周知”“理所当然”的观念束缚。三是家长不要急着发表高见。“我待会儿再告诉你,现在我想听听你有什么看法”“当然好啊,可是有一件事我老弄不懂,我想问问你怎么看”。
七、“说来听听”问题架构
“说来听听”不是机械的教学计划,目的不是给孩子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要求他们逐条作答。仅仅是为家长提供方便。
★基本问题:“喜欢”与“不喜欢”哪部分,仍然是对了解文本有直接帮助的基本问题。
1、这本书里有没有什么是你喜欢的?
2、有没有什么是你不喜欢的?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不解?
4、你注意到模式了吗?情节有没有什么关联性?
★概括性问题:
☆有些概括性的问题是适用于各种文本的。“你曾经读过类似的故事(诗、书)吗?就是一个代表。我们接受、理解新文本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以前的阅读经验,因此,比较新旧文本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弄清楚自己对新文本的看法。
☆在讨论的一开始时,把基本问题做些变化,可以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比如:“读这本书之前,你想过它会是怎样的一本书吗?现在你读过了,觉得怎么样?和当初的预期有没有什么不同?”
☆有些问题是用来停止讨论,做出结论的:“你会怎样向朋友介绍这本书呢?”“听过大家对这本书发表的各种意见,有没有谁的说法特别出乎你的想象?”
☆“你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多少不同的支线发展?”可以帮助找出文本的多个层次,而且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意思。
1、当你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甚至还未展读之前,你认为它会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曾经读过这样类型的书吗?
3、你以前读过这本书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继续提问。)这次再读觉有什么不同感想?
4、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或者当你回想这本书的情节时,有没有一些字、词或文字语法是你喜欢或不喜欢的?
5、如果作者请教你这本书有什么需要改善,你会怎么说?
6、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
7、在阅读的当时,你能够在想象中“看见”故事的进行吗?
8、你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多少支线情节?
9、这本书没花你多少时间就读完?或者你读得挺慢?你是一口气读完它还是分几次读完?
10、你会怎么跟朋友谈论这本书?
11、在听过所有组员对这本书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之后,有没有什么人的发言内容,出人意料?
12、在你自己花心思想过,也听了别人的意见之后,对你而言,这本书最重要之处是什么?
13、有没有人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在哪儿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你想知道吗?
★特定问题:每一本书在遣词用字、表现方式和内容上各有特色。这些特色使一本书不同于另一本书。即文本特质。孩子们经常发现大人们忽略的文本特质,他们还能给指导家长上一课呢。但是有些时候孩子还是需要支持。这时指导家长就得提出特定问题,帮助他们调整方向,发掘出原本不曾留意的文本特质。
☆“你认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得花多长时间?”探索时间如何对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造成影响,可以发现文本的许多重要含义。
☆“故事主角是谁?”不同的观点体现出读者对故事背景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书中哪一个角色你最感兴趣?”和上一个问题有关联性。这个问题突显了读者对“人”的不同看法。
☆“故事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个问题突显了一则故事中“地点”的重要性。
1、你觉得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得花多少时间?
2、故事里有没有什么情节实际发展需要很长时间,书里却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有没有正好相反的,只是弹指间的事,却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
3、故事是在哪儿发生的?
4、你觉得哪一个角色最有意思?
5、有没有那种书里明明没提到,但少了他故事就没法展开的人?
6、是谁在说故事?谁是叙事者?我们知道吗?从何得知?
7、这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吗?是以第三人称叙事吗?这个第三者是书里某个角色,还是故事以外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8、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你从谁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
9、你只通过其中一个角色来看故事吗?或者有时候也会从其他角色的角度来看故事?
10、我们真的能确定书中角色的想法吗?有人告诉过我们这些角色的心情吗?或者我们都是从角色的外在行为和表现来体会一个故事的全貌?我们观其行,听其言,却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书中人物的想法和感觉?
这本书内容都是作者多年做儿童阅读活动的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分析自己的问题,思考以后如何能做的更好。这本书先看了一遍,写读书笔记又略翻了一遍,我相信我还会看第三遍,甚至第四遍。虽然作者说这不是一本方法书,而是一本指引方向的书,但对我而言,的确是有实操性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