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临睡前,读完了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心里便有一股特别强烈的感觉,想到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抗战爆发前在北京居住的房子——北总布胡同3号去看看。其实,不去看也知道,看过了很多老北京二环的民房,心里想着大致也就是那个样子。可如今,北总布胡同在我心里有了更多的亲切感,两位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眼前晃动,恍如他们如今还在那里生活一样。
正好今天是周六,孩子们也没有网课(“双减”和疫情的双重作用,导致孩子们的课外课,只能用网络的方式来上了。)于是,和先生、孩子们一商量,很快就达成了一致——今天一早就去北总布胡同3号。这段时间,我时不时就和他们念叨念叨这两位先生的生平,有时就像讲故事一样,孩子们和先生都听得很入神。他们非常理解我的心情,同时也都想去看看这位从我口中讲出来的两位先生当年究竟居住在什么地方。
因为工作、家务以及照顾孩子们等杂事,读这本书,大概零零散散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以来,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位先生的形象,慢慢在我脑海中形成影像,也在我心中慢慢有了更多体会。自己作为一名如今也是四十岁的女人,在生活的岁月中,经历过求学,经历过婚恋、经历过养育孩子,经历过努力和奋斗,也经历了柴米油盐的平常日子。读着林徽因走过的岁月,感觉她就是我们这些女人中普通的一位,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操心着孩子们的养育,还有一家子的穿衣吃饭;可是她又不是我们这些女人中普通的一位,她的才华那么闪耀,她的内心那样质朴和淡定,她对于学业和事业的追求是那样的执着,尽管身体是如此不好,所有的苦难,却都能被她一一抚平。
在北总布胡同生活的那些年,应该是她人生中比较顺遂的几年,和先生梁思成一起白手起家营造学社,一起研究中国的古建筑,尽管长期的野外考察和奔波,让她的本来就不好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是,这几年,他们夫妻共同开创了古建筑考察的开端,研究进入了正轨。同时,这个时期她还开始了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小说和歌剧,读她的诗歌,不觉间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涌上心头。在那个文化人多为男人的年代,细腻的笔触勾出的一句句,让人感觉亲切,像邻家的姐姐在娓娓道来,又像闪烁的星星,在夜空为我们照亮。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每逢周六下午都聚集在一起,或严肃地讨论学术,或面红耳赤地争论,或海阔天空地闲聊,如今看来,这些凡人都是不平凡的人。
而后的岁月,随着抗战的爆发,林徽因全家被迫离开了北平,离开了北总布胡同3号。先是在云南昆明几年,然后又到了重庆的小村庄,生活的贫困,使得他们经常不得不典当衣物,身体的羸弱,使得她在床上躺了几年。然而,就是这样的岁月中,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没有放弃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走到哪儿,就用双腿和双脚丈量到哪儿,研究就开展到哪儿。一直到1946年7月,终于回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北平,因为在他们全家和所有朋友的心里,这里才是他们的家,才是他们心的归属,以至于后来梁思成因公访问美国的时候,很多那里的朋友都挽留并希望他把全家带到美国,他们都没有动心。
激动、崇敬的心情,对我们全家今天早上来说,描述并不为过。疫情时期,交通很顺畅,跟着导航,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北总布胡同。停好车,走到了胡同路口,看见两位大妈举着带有北京健康宝的牌子,先生问了一句:“请问这是北总布胡同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们用手机扫了码,便往里面走。刚进胡同,左手边就有一个北总布胡同2号的宅院,和旁边的普通民房相比,不论从院墙,还是门头都显得很高大,但是大门紧闭。由于心里惦记着3号,没在这个2号的房子前没多停留就在旁边寻摸开来,想着3号不是在对门就是相邻的房子,可是找来找去却找不到3号,再往前走,对面就是5号,从门口出来一位老大爷,我上前打听:“请问北总布胡同3号在哪儿?”那位看上去就是老北京人的大爷告诉我,1号和3号都拆了,的确,正常来说,3号就应该紧挨着5号,可是,5号旁边现在是一个横着的胡同。我们全家并没有失望,因为按照我的分析,3号作为普通的民房,应该和5号房屋差不多,都是这种大门朝胡同,房子坐北朝南并且带厢房的房子。本来还特地让大女儿带了相机,打算自己和北总布胡同3号合个影,愿望虽然落空,但是心里却踏实了,很踏实……
2022.5.28下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