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命中,曾有三“张”床,陪伴我成长。
我出生在80年代的乡村,那时候每户人家都是睡的架子床,什么是架子床呢,就是那种用木头做的,四个角位就四根柱子竖立起来用来挂蚊帐的那种,毛泽东故居就是摆的那种床。
那时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家就是睡纯架子床,条件好点的家庭就会把架子床涂上黑红色的油漆,到后来哪户人家要娶亲办喜事的,会先请油漆匠到家里来漆几天家具喜气洋洋。记得起直到我的离家打工的整个时期,我都是睡这样的架子床。
架子床很简单,木棒上铺上几块木板再加上席子便成了床。夏天倒是也凉快 ,就是有些硬骨头,小孩子时期可不懂得什么硬不硬,常常在床上把被子当成披肩,把夏天的红薯梗撕成小长链子挂在耳边当耳环。边唱边跳时常能玩上几个小时,不知道愁。
有一次家里下很大的雨了,地板都淹了水,架子床高一点事都没有。家里的狗下了一窝的仔在地上没地方搬,我和哥哥竟然都把狗仔一只只抱到了床上,真是艰苦岁月里快乐的存在。
这样的架子床冬天的时候,大家就会把晒干的稻杆去除碎枝,然后铺在床板上取暖。记忆中外婆的架子床是最舒服的,因为她怕冷,她的床上铺的是棉絮,而且到了很冷的时候,还会装几个热手袋放在被子里,简直不要太暖和了。
如果说架子床代表我的懵懂,那读书时寄校的地板又该是如何来描述呀。
乡下的中学那时还比较破旧,一楼是几个班的教室,二楼是用木板搭成的,也就是说他的地板就是木板,人走在上面,坐在楼下教室的人就可以听到楼上咚咚的脚步声。二楼除了一间教室办公室,就是两间很大的宿舍了。一间男生住,一间女生住。要说是宿舍,其实就是两间什么都没有空房间。在那个时候,只有临近初三毕业班的同学才能去住宿,因为升学紧张要上晚自习。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很期待的一件事就是上初三,住校!和同学们住在一起。因为初一初二生是从来不去楼上的,没事的时候我会坐在教室里想像一下楼上的光景到底是啥样子,住在这样的楼上会不会很好玩。
初三终于来临的时候,我们被通知,回家拿床上用品寄宿,两个女孩子搭伙,一人带席子一人带被子。家里没有多余的被子,我只能选择拿席子这么简单的东西了,同桌家庭条件不错,带的被子暖和又大。等到我们拿着用品上楼,被告诉大家就席地铺床吧,没有床,大家就用席子铺成一大片,一床挨一床.同学间的快乐真的可以是一生的记忆的财富,充实又有趣。
成长中的第三“张”床应该 就是打工宿舍的床了,那是一个万把人的大台资大鞋厂。每天大把大把的招人,招到我们的时候,宿舍紧张,原来的两层床被改为三层,后来的我们当然是睡第三层了,真的是那种好不容易爬到第三层,然后想坐上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坐是坐,但你不要想直起腰来,因为你要直腰那头就顶到天花板了。
那种辛苦的时光可能不是身体的艰苦。是你一个人静坐的时侯发现,你就孤身一人离家千里的苦涩。下午下班的时候,有一会的休息时间,一个人坐在草地上,就那样抬头看着天空的晚霞。各种各样的云朵,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那个时候那么仔细的欣赏天空。只是因为那时的天空,某一处云朵 的形状,像极了家乡某一处的风景,那紧挨着池塘边一排排的,像极了我家门前的梧桐树。这样的发现让我有太多的遐想,如果在这个工厂的旁边就是我的家,我一眼就能看到妈妈从家里走出来,或者我的家其实就在离这几里路的地方,周末我想回去就到了家……
这第三张床上,做的梦也是最多吧,存了几年的工资也被骗走了,有那么一下了突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可青春年少呀,颓废也就一下子。离家两年硬是没有回家,不加班的日子就一个人去培训中心把电脑学好,想着自己的目标就是工厂办公室那里的文职。他们的工服都比我穿得要漂亮,等到我成为办公室文员的时候,又想着把英语再学一下,基础也不差。直到成家肚子里有了孩子就结束了这第三张床的梦。
时隔很多年的今晚,我和儿子讲起我的三张成长的床,他似懂非懂。我告诉我感觉很幸福,只因为现在我们睡在这宽敞的大床上,柔软的被子,还有清凉的空调风。一切都很契意。
还有两天,他将步入中学,开启他人生的第二张床,我们去看了,那是很漂亮的宿舍。我希望他从此走上不一样的成长之路,人生之旅无限可能,以此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