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朋友,我建议你先读文中的黑体句子,或许,除了黑体句子以外的话都是废话。某种程度上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喝鸡汤、吃干货之风盛行,好像有很多人“营养不良”。我也曾“营养不良过”,现在我好多了。现在更加健康了,那我就讲讲更加健康的话吧。
鸡汤、干货的文章满天飞总的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不会说写鸡汤的人做得不对,因为这是市场使然。就好像唐朝的时候主流是诗,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清是小说,现代则是鸡汤、干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
鸡汤铺天盖地,每一篇文章好像都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历史使命。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进步,社会上好像有一大批志士仁人对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每一天为之不懈努力。但这种现象总是让我感觉不是很舒服,因为此种情形与繁忙的医院形同万分,虽然医生很多,但病人更多!
这些鸡汤文有些是有点质量的,我也曾受益于此类鸡汤干货。事实是要每天做到一篇文章分享我从心底佩服,坚持每天做一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是受众太多,多到令人深思。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每天读完鸡汤睡觉,读完鸡汤才真正睁开朦胧的双眼。每天一篇,两篇,三篇……关注的此类公众号一个,两个,三个……是不是话费的精力有点多?为什么推荐个读书的好处也能成为一碗浓浓的鸡汤?因为读书的人太少,想读书却没读书的人却很多。所以读鸡汤文的人大抵都是这种症状。
人人都知道读书好、读书好、读书好,可还是经受不住一篇鸡汤文来得干脆有味儿。人人都知道碎片化阅读不易于锻炼深度思考,不能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会得到作者整个的思考方式。
一本书即使讲的就是一个道理,而鸡汤文就摘出了这个道理,并加以简单诠释。读者似乎就得到了这本书的精髓,但孰不知这本书的精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就好像很多人会讲道理,却无法用自己的人生给人讲一个活生生的道理一样。一本书为得出结论,需进行多方论证,不断深入探索,旁征博引。读完一本书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对读者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又或者书中的一部分引发了读者的深思,又或者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某些片段激活串联起来,让我们的已有散落的知识点形成了一张知识网。可能一本书下来,书中的内容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作者的写作方式、思考方式才是最宝贵的。这或许可称之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我无意于否定鸡汤文,也无意于鼓励读者就不要读鸡汤文。其实这类文章既可以读一点,也可以写一点,只是至少对读者而言或许不应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主流。我相信世界上最好的心灵鸡汤是让读者永远不再需要鸡汤(如果读者你明白、认可这句话,讲真,这篇文章就不需要读下去了)。
社会需要一篇篇心灵鸡汤的安慰,说明社会本身还没走上一个正轨,大环境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改变的,而改变社会最佳的途径也是读者学会自救,学会高质量的阅读、思考。也就是说最好的拯救方式是自救,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熬成一碗可以说的鸡汤。
我不知道写到这里我的这些字句算不算鸡汤,如果是的话,我希望读者以后需要的鸡汤量是减少的,或者鸡汤文是生活的辅料,不是主料。
朋友,让我们一起用坚持和行动让生活更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