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春秋,放眼望、烽烟未灭。犹忆那、卢沟残月,金陵溅血。四万万民擎赤帜,同心协力驱倭孽。再听取、义勇曲铿锵,惊天彻!
东风劲,旌旗猎;豪情涌,肝肠裂。看今朝京华,雄师奔越。伟业初兴彰浩势,宏图再展昭雄节。共命运、四海靖硝烟,同欢悦。
——素生杨共 2025.9.3
(满江红 岳飞体 词林正韵 十八部入声)
注: 这首词以阅兵观感为切入点,将历史与当下紧密相连,既回顾了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遭受的苦难与进行的英勇抗争,又展现了国家逐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后的蓬勃发展态势,表达了捍卫和平安宁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一、上阕: 回顾历史伤痛与抗战豪情
“八十春秋,放眼望、烽烟未灭”,开篇点明从抗战爆发至今已过去八十个春秋,但放眼望全球,至今仍有不少地区“烽烟未灭”,战争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警醒人们铭记那段惨痛历史,正视当下的严峻现实。
“犹忆那、卢沟残月,金陵溅血”,具体回忆了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这两个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卢沟残月”描绘出卢沟桥事变发生时,那轮见证了侵略者罪行的残月,营造出一种悲凉、惨痛的氛围;“金陵溅血”则直言日寇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古城血流成河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
“四万万民擎赤帜,同心协力驱倭孽”,“四万万民”代表了当时全体中国人民,“擎赤帜”象征着人民高举革命的旗帜,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斗志;“同心协力”体现了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的全民抗战;“驱倭孽”明确指出抗战的目标是驱逐日本侵略者,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再听取、义勇曲铿锵,惊天彻”,“义勇曲”即《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战时期的经典歌曲,并已明确为如今的国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进。“再听取”仿佛再次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聆听这振奋人心的旋律;“铿锵”形容曲调的激昂有力;“惊天彻”则强调其气势之宏大,能够震撼天地,进一步烘托出抗战时期人民的豪迈气概和坚定决心。
二、下阕: 描绘阅兵盛况与和平愿景
“东风劲,旌旗猎;豪情涌,肝肠裂”,“东风劲”既指自然的东风,又寓意东风战略导弹的强劲威力,“旌旗猎”描绘出阅兵现场旌旗猎猎作响的壮观场景,“豪情涌”指内心涌起的豪情壮志,“肝肠裂”则是一种夸张表达,强调这种豪情之强烈,让人激动得肝肠都要裂开,生动地表现出观看阅兵的激动心情。
“看今朝京华,雄师奔越”,“今朝”点明时间是当下,“京华”指代北京,“雄师奔越”描绘出受方阵如奔腾的雄狮一般向前行进,展现出强大实力和昂扬斗志。
“伟业初兴彰浩势,宏图再展昭雄节”,“伟业初兴”表明国家建设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就;“彰浩势”进一步强调这种成就的气势磅礴;“宏图再展”则表达了对国家继续发展、实现更大目标的期待;“昭雄节”寓意着这种发展将彰显出国家维护正义与和平的雄伟气节。
“共命运、四海靖硝烟,同欢悦”,“共命运”强调了全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的理念,呼吁各国携手合作;“四海靖尘烟”表达了希望世界各地都能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的美好愿望,让硝烟不再弥漫;“同欢悦”则描绘出在和平的环境下,全世界人民共同欢庆、共享喜悦的和谐画面,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