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似乎在冥想。天空似乎在冥想。天界似乎在冥想。水似乎在冥想。山似乎在冥想。诸神似乎在冥想。人似乎在冥想。所以,臻达伟大者,似乎获得冥想一份。尽管小人争吵、辱骂、诋毁,而伟人似乎获得冥想一份。对冥想进行冥想。
——《唱赞奥义书》
冥想,通常被理解为对任何对象的深度专注。在某种意义上,人人都冥想。因为专注不仅对生存,而且对任何行业中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是通过专注的力量,我们能够做、能够听、能够理解任何事物。不管我们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办公人员还是劳动者、公司老总还是衣食父母,我们都必须专注心意,以便达到我们的目标。射手必须专注于靶子;钓鱼者必须专注于浮子;演说者必须专注于谈论的主题;音乐家必须专注于主音;舞蹈者必须专注于舞蹈动作。
专注是获得任何对象之知识的方式。心意则通过专注得到透镜的特性,并能够深入地渗透到任何对象之中,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的对象,都必须感知到它的真正本性。专注是获悉内外世界之秘密的唯一方法。苹果掉落自从创世之初就已经被观察到了,但正是艾萨克·牛顿爵士对这一事实的反思和专注,才有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确切表述。
然而,冥想不止是专注。在瑜伽哲学和吠檀多哲学中,冥想是一个精神过程,冥想者通过它与冥想对象合二为一。
专注是这一过程的预备阶段;当专注变得容易时,它就表现为冥想的形式,心意在其中持续地流向它的对象。冥想的顶峰就是融入冥想对象的三摩地。
圣典把专注定义为“心注一处”。当我们能够将心意持续地集中于一个具体对象十二秒,就可以说我们达到了专注的状态;如果心意能持续十二次专注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冥想;如果心意能持续十二次冥想状态,则达到了三摩地的阶段。
冥想分三个不同深度,即:专注、冥想和三摩地,并在三摩地中达到冥想的顶峰。我们已经说过,专注是认识对象的方式。但要完全获得一个事物的真正性质,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专注,并与所知事物完全合一或同一。那时,对一个人或事物的认知就是我们对该人或事物所思考的内容。冥想是获得完全的、正确的认知之最合适方式。
冥想不同于反思性的推理。理性只获得一个清晰的事物观念,它就得到满足,而冥想则寻求对它们的直接知觉。理性是头脑的功能,而冥想是上帝的居所——心的功能。只有理性的认可绝不会终止疑虑,也没有力量转变我们。它不能平衡激情和理性、欲望和冷静,也无法根除我们世俗的习性,这些习性的种子只有通过冥想才能被摧毁。冥想将我们无数不和谐的冲动整合到生命的中心目标,即自我现实之中。我们的欲望、本能和冲动,就像交响乐中不同的乐器,结合在宏大的节奏和乐曲的交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