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过一次调查,不过其实没有。调查的结论说的是有一个小孩,在小时候的饭桌上,基本就会决定他未来的性格,思维方式。
很难想象这是怎么一个调查,不过结论确实还有点意思。饭桌决定性格和思维方式,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调查的对象之一叫小明,他是个男孩,调查发生在他十八岁那年。我假装是个记者,问他,你幸福吗?他动了动嘴唇,没说话;我又问他,今年你几岁啦,上几年级啦?他没说话,但是挠头。
我们看得出来,小明是个挺内向的小伙子,小明的班主任告诉我们一行采访人员,小明刚好在旁边,班主任说,小明平时就比较内向,不爱说话,随机瞥了一眼小明又瞥回来,接着说 —— 看,他还是不说话,你们多包涵,他真的平时就不爱说话,我们老师也都没办法,他爸爸倒是个挺爽快的人,和老师都很熟络,不知道为什么小明怎么养成那么害羞的性格的,恐怕女朋友都不好找啊!
我们看得出来,班主任是个热心的大姐,当着小明的面仔细地抖出了还未正式上线的小明维基百科,大姐很专心,不过我们几个记者倒是用旁光扫了下小明,看得出小明是想说几句话的,嘴唇扭了一扭,可被班主任大姐一口一个的害羞、内向、不爱说话给硬塞了回去。
了解完小明,顺便被迫了解了班主任大姐后,我们对小明的家庭情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二天中午,我们拜访了市区小明的家。刚好时值屈原过节,小明一大家子正在一张大桌子上海吃,没坐慢,我们几个一来,没等介绍,就被小明爸爸拉去坐好了,几番酒桌上了你来我往后,我们终于被介绍出去了。接下来,就是班主任姐姐灵魂附体的时间。
小明爸爸,看了一眼小明的额头,说,那个记者小伙子,小明班主任对小明挺好的,小明平时很内向,我们都要他多说话,可他的性子呢,是内向得有时候真的很不爱说话,平时我们过节走亲戚什么的,叫他见人要叫叔叔阿姨,他见人还是一个字不说,他这么内向我们也是没什么办法,你说这样对那些亲戚我们也不好做啊。
我和旁边的记者妹纸呵呵了一下。
怕喝多,我们先离开了饭桌,单独采访了一下小明。
小明坐在一个矮矮的圆板凳上,十八岁了还是像小朋友一样的在玩本属于某个姐姐的橡皮筋。我假装一个知心大哥的摸样,把立着的头发稍微往下捋了捋,语重心长地问,小明兄弟,你到底是什么原因变得像现在这样的呢?
小明似乎听到了什么,又似乎没听到什么,从旁边拿了一根红色马克笔,还有一张折皱的纸,写了一串红字——
每次爸爸和老师还有所有那些我好想认识的人说起我我都听到“内向”“内向”“内向”,无数遍的重复似乎我就是这个样子,我连想改变的力气都被他们的对我的定义弄没了。
看到这些红字,我也只是动了下嘴唇,舌头也不敢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