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课堂巡视,在例行检查的同时,更是在向同伴学习。
一、游燕:善用网络微课资源。
上午第一节课巡视整个校区二到六年级所有班级。走过五年级3班,看见教室里所有孩子都在趣味盎然地看向游燕老师,听游燕老师讲着什么。
在教室后面站定,原来游燕老师正在结合网络微课对同学们做作文前的指导。在微课的基础上辅以老师的现场点拨,从孩子们的眼神即可以看出效果很好。
寒假、暑假到来前,我都会给孩子们提供较多的微课资源,与每课练习一起打包发送到班级群,供孩子们在假期里先复习再预习。但是,像游燕老师这样,在课堂上结合微课组织新授,还从来没有试过。
上周就打算开启《垂线和平行线》单元的学习了,但是,因为一直未想好“开启”的方式,加之上周忙于特色教师的现场评审等工作,所以一直搁置。看到游燕利用微课辅助教学的授课方式,突然眼前一亮,我们的《垂线和平行线》是不是也可以从微课辅助学习开始呢?
于是,从网盘里找到早就囤积的“垂线和平行线”单元的微课,打开第一课时。先观看,再预设好每一次与生互动的地方,最后下载保存到优盘,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
本段微课从复习线段入手,先复习了线段的特点,再由线段引入射线,与线段相比较,得出射线的特点,之后又在射线的基础上得到直线,并通过与线段和射线相比得到直线的特点。最后回顾全课的学习,找一找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微课学完,组织孩子们当堂根据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进行练习,情况很好,几乎没有人有错误。练习中最后有一个题目,要求孩子们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孩子们也能顺利完成,并能说出这三种角中直角在画的时候最要特别注意,因为直角的两条边必须互相垂直,直角只能是90度。
在当堂练习之后,组织孩子们回顾与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孩子们不仅提到了所学的线段、射线还有直线的特征,还提到了本节课我们观看微课辅助学习的方法。
由此可见,在《垂线和平行线》的开启中,引入微课辅助学习的尝试发挥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而这一点则是在教学巡视中,从游燕老师的教学启发而来。
二、李志鸿: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合理组织与应用。
上午第二节课,在二年级9班观摩李志鸿执教《认识线段》,就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点,李志鸿做到了合理和充分。
(一)动手操作要合理。
虽说,动手操作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也需合理使用,具体体现为以下两点:
1.基于内容的需要。
有的学习内容,需要动手操作。比如《认识线段》,对于线段的特点之一----直直的,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玩毛线、变线段,而得到比较直观的感受。李志鸿分为三个层次,引领学生感受与认识:
第一个层次,观察动画,认识线段:
第二个层次:观察演示,寻找线段;
第三个层次:摆弄毛线,变化线段。
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三个层次之间自有递进关系,前面的观察都在为后面学生的动手操作做准备,以致当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操作,且都能从操作中有所发现。
2.基于学生的学情。
第二个评价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学情,这一点与前面所说有些重复,也就是说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心向并且掌握动手操作的方法。
(二)动手操作要充分。
《认识线段》这节课,我也帮高淼设计过,当时是面向全区公开教学,将当时的设计与今天李志鸿的设计做对比,可以发现一点明显的不同----那时那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不如今日今时这节课充分。
今日李志鸿,在组织学生玩毛线、变线段之后,又组织学生折线段,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折比正方形边长更长的线段,再折比正方形边长更短的线段,发现了远比要求更丰富的东西----不仅找到了多条线段,还发现在正方形中斜着对折出的线段比正方形的边长要长,从而对正方形边长与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清晰的感知。
这些如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操作,是无法有所体会的,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操作要充分,教师则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以让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
善用网络资源及合理、充分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都是从同伴课堂上学习到的,所以说,任务即成长,做得多才能学得多。当然前提必须是要葆有学习的心向,唯有如此,校园里的每一天才不一样,校园里的每一天才各有精彩。